周礼

周礼又称周官,是现存儒家“十三经”中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涉及古代官制、礼制、军制、田制、税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为我国西汉末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在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橘逾淮而北为枳, 鸖 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

【原文】

5.天有时〔1〕,地有气〔2〕,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橘逾淮而北为枳〔3〕, 鸖 鹆不逾济〔4〕,貉逾汶则死〔5〕:此地气然也〔6〕。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7〕,吴、粤之剑〔8〕,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燕之角,荆之干〔9〕,妢胡之笴〔10〕,吴、粤之金、锡〔11〕:此材之美者也。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12〕。

【注释】

〔1〕时:郑《注》曰:“寒温也。”

〔2〕地有气:气,中国古代的一种原始综合科学概念。郑《注》曰:“刚柔也。”按,地气应包括地理、地址、生态环境等诸多客观因素。

〔3〕橘逾淮而北为枳:橘,柑橘属果树。果实多汁,味酸甜可食。淮,淮河,中国大河之一,源出河南省桐柏山,东流经河南、安徽等省,到江苏省入洪泽湖。现主流南入长江,另一部分水流入东海。枳(zhǐ),似橘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肉少而味酸苦,不堪食用。也叫枸橘、臭橘。按,《晏子春秋·杂下之十》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则“橘逾淮而北为枳”,应当是反映了先秦古人对植物有水土性的认识(即由于水土变异,橘生淮南长橘,橘生淮北长出形、味如同枳的果实)。

〔4〕 鸖 鹆不逾济: 鸖 ,孙诒让说,是“鸲”的俗字。鸲鹆(qúyù),俗称八哥,能模仿人的某些声音。济,济水,古代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之一,即《夏官·职方氏》之泲水。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河南部分是从黄河分出来的一条支流,流经山东入海,河北部分源出河南省济源市西王屋山。

〔5〕貉逾汶则死:貉,通“貈”。貈(hé),哺乳动物,外形似狸,锐头尖鼻,昼伏夜出,穴居河谷、山边和田野间,杂食鱼、虫、鸟类、野果、杂草等。皮珍贵。《说文》曰:“貈,似狐,善睡兽。”汶,水名,又名大汶水、大汶河,在今山东北部。郑《注》曰:“汶水,在鲁北。”一说,指汶江,即长江。殷敬顺《列子释文》认为“汶”即长江上游支流岷江(在今四川省)。按,长江南北水土差异明显。当以后一说为妥。姑从郑玄说。

〔6〕此地气然也:按,此句解释“地气”,物种生长和地理位置的“阴阳向背”、土壤的酸碱度及成份差异都有相应的关系。

〔7〕“郑之刀”三句:郑,郑国,周代诸侯国,公元前806年郑桓公(前806—前771在位)受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春秋初年郑为强国,建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后渐衰落,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刀,砍杀兵器。宋,宋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王纣的庶兄微子启,后者建立宋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据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公元前286年为齐所灭。斤,工匠所用斧头。鲁,鲁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东西南部,建都曲阜(今山东曲阜)。春秋时衰落,战国沦为小国,公元前256年为楚所灭。削,削刀,又称书刀,一种有柄而微弯的两刃小刀,用以刊削刮除竹、木简上需要修改的文字。

〔8〕吴、粤之剑:吴,古国名,也称句吴、攻吴,周代诸侯国名。据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春秋后期国力渐强。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按,吴粤(越)指江浙一带,也包括安徽、江西的一部分。剑,刺杀用短兵器,大约起源于商末周初。吴越的铸剑技术在全国首屈一指,“吴越之剑”享誉全国。按,历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吴越铜剑,为《考工记》记载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例证。如湖北襄阳蔡坡12号墓1976年出土的吴王夫差剑(《文物》1976年第11期)、安徽南陵1978年出土的吴王光剑(《文物》1982年第5期)、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1965年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文物》1966年第5期)、湖北江陵藤店1号墓1973年出土的越王州句剑(《文物》1973年第9期),皆其代表。

〔9〕“燕之角”二句:荆,荆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从荆州(今湖北南漳西)到衡山(今湖南衡山西北)南面的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属楚。角,牛角。按,汉刘向《古列女传·辩通传·晋弓工妻》曰:“燕牛之角,……天下之妙选也。”干,木干,可能指柘木。郑《注》曰:“柘也,可以为弓弩之干。”皆为造弓的材料。荆,指荆州。

〔10〕妢(fén)胡之笴:妢胡,古国名,闻人军以为,妢当作“邠”,即豳,周祖先公刘所立之国,在今陕西旬邑县西泾河中游地区。妢(fén)胡即“邠胡”,指陕西泾河中游地区。其依据为:于鬯《香草校书》卷二十三曰:“妢与胡盖二国名。郑注引子春云:妢,书或为邠。邠妢并谐分声,例得通借。然则妢即太王居邠之邠也。胡者即上文胡无弓车之胡也。……下文云:吴粤之金锡,妢胡与吴粤为偶,即其近证。妢与胡为二国,犹吴与粤为二国。妢与胡举其西北,吴与粤举其东南也。”郑司农曰:“豳国之地[产]竹。”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曰:“寿山,在[邠]州城南……有茂林修竹之胜。”闻氏认为可见邠地的确产竹。此外有异说:一说,郑《注》曰:“胡子之国,在楚旁。”则当属荆州,在今安徽阜阳西北。二说,唐人认为,在豫州郾城(今河南郾城县)。笴,箭杆。

〔11〕吴、粤之金、锡:金、锡,铜锡。按,古代吴越一带铜锡产地甚多(章鸿钊《古矿录》卷一、二,地质出版社,1954年)。

〔12〕“天有时以生”八句:郑《注》曰:“言百工之事当审其时也。”泐(lè),石头依纹理裂开。郑司农曰:“谓石解散也。夏时盛暑大热则然。”《说文·水部》曰:“泐,水石之理也。从水从阞。”《说文·阜部》曰:“阞,地理也,从阜力声。”按,盛夏时有暴雨,昼夜温差大,岩石会因热胀冷缩,而顺其脉理裂开。据上下文语境,“石有时以泐”后当有脱文“有时以□(此处原文为框)”。泽,通“释”,溶解,消融。孙诒让曰:“泽、释声类同,古通用。《说文·釆部》:‘释,解也。’《淮南子·诠言训》云:‘夫水向冬则凝而为冰,冰迎春则释而为水。’”

【翻译】

天有寒温之时,地有刚柔之气,原材料有优良的,工艺有精巧的:把这四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然后才可以制作精良的器物。材质优良、工艺精巧,然而制作出来的器物却不精良,那就是因为不合天时、不得地气。举例来说,橘树迁种到淮河以北就变成枳,八哥鸟从来不向北飞越济水,貉向南越过汶水就会死去:这些都是地气不同造成的结果啊。郑地铸造的刀,宋地铸造的斧,鲁地铸造的削,吴、越铸造的剑,都是质地精良的产品,离开当地而制作生产,质量就不能精良:这也是由于地气不同造成的啊。燕地所产的牛角,荆地所产的弓干,妢胡所产的箭杆,吴、越所产的铜锡:这些都是优良的原材料。天有的时候使万物生长茂盛,有的时候使万物凋零枯萎;草木有的时候生长,有的时候枯死零落;石头有的时候会风化崩裂;水有的时候会凝固,有的时候冰冻会消融:这些都是天时变化造成的结果啊。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