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6.梓人为饮器〔1〕,勺一升〔2〕,爵一升〔3〕,觚三升〔4〕。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则一豆矣〔5〕。食一豆肉,饮一豆酒,中人之食也。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6〕。
【注释】
〔1〕梓人为饮器:饮器,指青铜饮食器,亦为礼器。按,梓人本是攻木之工,不承担浇筑青铜器的责任,但青铜器浇筑前必先制模,故可知此节所述或当是指梓人制作青铜饮食器的木模具。
〔2〕勺:木制或铜制舀酒器,一般是短圆筒形,旁有柄。
〔3〕爵:古代饮酒器,圆形或方形,平底或凸底,有鋬(pàn),器口一侧有长流嘴(倒酒槽),另一侧有尾,中为盛酒的杯,器口上有二柱、一柱或无柱,下有三个高尖足,容一升,总体略似雀形。按,此爵为木制。
〔4〕觚:郑《注》说,是“觯”字之误。觯(zhì),古代青铜饮酒器,圆形或扁圆形,似尊而小,侈口,束颈,深圆腹,有圈足,有的有盖,容三升。按,此觯为木制。
〔5〕“一献而三酬”二句:此谓用容一升之爵献一次,用容三升之觯酬一次,“一献而三酬”等于一升加三升,即四升,合一豆。故刘敞曰:“献以一升,酬以三升,并而计之为四升。四升为豆。豆虽非饮器,其计数则然。”一说,以觯酬三次,“一献而三酬”等于一升加上三乘三升,即十升,合一豆,姑“豆当为斗”。姑从刘敞说。
〔6〕“乡衡而实不尽”二句:乡,通“向”。衡,此指眉。实不尽,所容酒水尚有余沥。古人饮酒之礼,必立饮,饮酒时举爵而倾之,倾至爵上的两柱向眉,头不仰而酒自尽,此类爵就符合标准;如爵中剩有酒,就不合要求。程瑶田《创物记》曰:“衡皆指眉言。乡衡者,饮酒之礼,必立而饮之。……试举古铜爵饮之,爵之两柱适至于眉,首不昂而实自尽。衡指眉言,两柱向之,故得谓之乡衡也。由是观之,两柱盖节饮酒之容,而验梓人之巧拙也。”梓师,梓人之长。按,此节讨论产品质量检验制度。梓人是负责管理制器的工匠。梓师是梓人的上司,属于级别较高的工官。假如产品检验不合格,梓师就要加罪于梓人。这一处罚制度,与《考工记》“轮人”、“庐人”节“谓之国工”、“辀人”节“谓之国辀”等表彰制度一起,共同构成了当时颇有特色的工艺加工领域奖惩制度。
【翻译】
梓人制作饮酒的器具,勺容一升,爵容一升,觯容三升。主人向宾客献酒时用爵而进酬酒用觯,献酒用一升的爵而酬酒用三升的觯,加起来就等于一豆了。吃一豆肉,饮一豆酒,这是胃口中等的普通人的食量。凡是检验梓人制作的饮酒器具是否合格,可以拿爵试饮,如果爵上的两柱指向眉毛而酒还没能饮尽,就表明不合格,梓师就要加罪于制作此爵器的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