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3.天子圭中必〔1〕。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2〕。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3〕,天子服之〔4〕。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5〕。祼圭尺有二寸,有瓒〔6〕,以祀庙。琬圭九寸而缫,以象德〔7〕。琰圭九寸,判规〔8〕,以除慝,以易行〔9〕。
【注释】
〔1〕中必:必,假借作“縪”(bì),组也,即丝带,此指系圭的丝带,因系于圭的中央当腰处,故称中必。郑《注》曰:“谓以组约其中央,为执之以备失队(坠)。”
〔2〕“四圭尺有二寸”二句:各长尺二寸的四个圭,底部相对,中间隔以一璧,作为祀天之器(那志良《周礼考工记玉人新注》,台湾《大陆杂志》第29卷第1期,1964年7月)。四圭,玉器名,即《春官·典瑞》所谓“四圭有邸”(参见彼处第3节注)。戴震曰:“一邸而四圭,邸为璧,在中央,圭各长一尺二寸,在四面。”邸,根本,此指位于中央的璧。
〔3〕“大圭长三尺”三句:大圭,亦名珽,是天子插于腰间的玉笏。这是一种特大的圭,长三尺,宽三寸。形如一圭的上端又横一长方形的短玉,作为圭首,略似椎头形(参见《典瑞》第2节注)。杼(zhù),杀,削减,削薄。郑《注》曰:“杼,閷(shā)也。”谓此大圭的上端与圭首相接处的两边宽度各向里削减,故曰杼上。终葵首,即首如椎头。郑《注》曰:“终葵,椎也。为椎于其杼上,明无所屈也。”齐地方言,称椎为终葵。
〔4〕天子服之:即《典瑞》所谓“王晋大圭”,彼处郑司农《注》曰:“谓插于绅带之间。”服,佩用。
〔5〕“土圭”三句:土圭,玉名,是与表(高八尺)配合以测量地面表影之长的标准玉板,长一尺五寸,宽、厚及顶端与桓圭同。尺有五寸,按,《地官·大司徒》:“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意谓夏至正午影长一尺五寸的地方就是大地的中心。《玉人》此处长一尺五寸的土圭,正是测量地中的标准器。致日,测量日影。土地,测量土地。土,通“度”,度量,测量。参见《地官·大司徙》第7节注、《春官·典瑞》第4节注。按,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说:“采用土圭制度目的,在于克服原始度量衡制的混乱……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似乎就是现代铂制米原器之类量具的先声。”(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四卷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75年,第266页)
〔6〕“祼圭”二句:祼圭,是指用做瓒柄的圭,而以圭为柄的勺即名圭瓒,用于宗庙祭祀时舀取郁鬯以行祼礼。瓒,即古代祼祭时舀取郁鬯的玉勺。以圭为柄称圭瓒,以璋为柄称璋瓒,统称“玉瓒”。郑《注》曰:“瓒如盘,其柄用圭,有流前注。”瓒的前端有一便于倒出郁鬯的前突的小口,叫流。按,近年震旦博物馆入藏两件战国玉瓒,证明先秦时期确实有玉瓒存在(孙庆伟《周代祼礼的新证据——介绍震旦艺术博物馆新藏的两件战国玉瓒》,《文物》2005年第1期)。
〔7〕“琬圭”二句:琬圭,是一端或两端浑圆无棱角的圭,用于天子使臣传达王命以赏赐有德诸侯时所持,故曰“以象德”。郑《注》曰:“诸侯有德,王命赐之,使者执琬圭以致命焉。”其可能得名于《尚书·顾命》“弘璧琬琰”(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第5期)。缫,即缫藉,与玉大小相称的垫板,其外面画饰有色彩(参见《春官·典瑞》第2节注)。
〔8〕“琰圭”二句:琰(yǎn)圭,一种顶端三角形而两边向内凹作弧形的玉,长九寸,用于讨伐有恶行的诸侯时所执。判规,即谓顶端两边凹作弧形。判,半也。规之判,即为弧形。此外有异说:孙诒让释“规”为“瑑饰”即雕刻的凸纹;吴大澂《古玉图考》认为“其制上半作半月形”,那志良赞同吴说(《周礼考工记玉人图释》,那志良《古玉论文集》,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3年出版);或以为“盖言琰圭剡下,使圭首判离而成两脚规状也。”(蒋大沂《古玉兵杂考》,《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2卷,1942年)
〔9〕“以除慝”二句:慝,邪恶,过失。郑《注》曰:“诸侯有为不义,使者征之,执以为瑞节也。除慝,诛恶逆也。易行,去烦苛。”易,改变,变易。
【翻译】
天子所执的圭中部要系上丝带。四圭的每一圭长一尺一寸,用以祭祀天。大圭长三尺,上端两侧向里宽度逐渐削减,而首部呈方椎形,天子插在腰间。土圭长一尺五寸,用以测量日影,计算夏至日期,度量土地。祼圭长一尺二寸,其前端有酌酒的勺,用以祭祀宗庙。琬圭长九寸而有彩色的垫板,使者执持以传达王命,赏赐给诸侯用以象征有德行。琰圭长九寸,其顶端尖角两侧向内凹作半规的弧形,下端刻有凸起的纹饰,用以作为奉王命诛逆除恶的凭证,以改易诸侯酷虐的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