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参分其长而杀其一〔1〕。五分其长而羽其一〔2〕,以其笴厚为之羽深〔3〕。水之以辨其阴阳〔4〕,夹其阴阳以设其比〔5〕,夹其比以设其羽。参分其羽以设其刃〔6〕,则虽有疾风,亦弗之能惮矣〔7〕。
【注释】
〔1〕参分其长而杀其一:长,谓箭杆的长度。杀,减杀,削减。郑《注》曰:“矢稿长三尺,杀其前一尺,令趣镞也。”这是为了安镞而将前一尺由后向前逐渐削细。按,镞由刃、铤两部分构成:箭头叫刃,刃后插入矢杆的部分叫铤。只有把杆的前端削细,才能在安镞后得与其后的箭杆粗细相同。
〔2〕五分其长而羽其一:箭杆长三尺,其五分之一是六寸。即在箭杆末端的六寸处插羽毛。郑《注》曰:“羽者六寸。”《释名·释兵》云:“矢,其旁有羽,如鸟羽也。鸟须羽而飞,矢须羽而前也。”
〔3〕以其笴厚为之羽深:笴厚,箭杆的厚度。笴,箭杆。郑《注》曰:“笴,读为‘稿’,谓矢干,古文假借字。厚之数未闻。”羽深,箭羽进入箭杆的深度。
〔4〕水之以辨其阴阳:阴阳,箭杆的阴面和阳面。按,凡木皆有阴阳两面,竹材向日部分为阳,偏坚重;背日部分为阴,偏疏轻。浮于水,阴面在上,阳面在下。可据此把箭杆浮于水面以辨别阴阳。
〔5〕比:亦名括,是矢末未端扣弦处所刻的一道凹槽。庄存与曰:“比,今人谓之扣,所以扣弦也。”
〔6〕参分其羽以设其刃:按,羽长六寸,三分之则为二寸,是镞刃为二寸。刃,箭镞,箭头。按,商代大量使用有脊双翼式青铜箭镞。战国时期,镞的形式种类繁多(包括双翼形、三棱形等,部分有倒刺),铤部趋长。
〔7〕“则虽有疾风”二句:惮,掉,摇摆。按,风对箭行方向是一种干扰因素,箭羽大小适当、装置得法的箭,是一个简单的有负反馈的稳定控制系统。垂直的箭羽有横向稳定的作用:当箭飞速前进时,如因侧风干扰,使得头部偏向左方(或右方);箭矢由于惯性作用,仍沿着原先的方向前进,于是迎面而来的空气阻力有了垂直于箭羽的分力,此分力反过来使箭羽向左(或向右),箭镞随之向右(或向左)转,抵消了侧风对方向性的影响。同理,水平设置的箭羽有纵向稳定的作用。垂直箭羽与水平箭羽的配合,使得箭能够保持良好的方向性,准确抵达目标。
【翻译】
把箭杆的长度分为三等分而把前面的一等分自后向前逐渐削细以便安镞。把箭杆的长度分为五等分而设羽的部分在箭杆后部占一等分,以箭杆的厚度作为羽毛插进箭杆的深度。把箭杆浮于水面以辨别出它的上阴面和下阳面,夹在阴阳分界处的两边开口子设箭括,夹在箭括的两边上下、左右对称设置羽毛。把羽的长度分为三等分而以一等分作为设置镞刃的长度,那么即使有迅疾的风也不会摇摆而偏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