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1.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凡沟逆地阞〔1〕,谓之不行〔2〕;水属不理孙〔3〕,谓之不行。梢沟三十里而广倍〔4〕。凡行奠水,磬折以参伍〔5〕。欲为渊,则句于矩〔6〕。凡沟必因水势,防必因地势。善沟者水漱之〔7〕,善防者水淫之〔8〕。凡为防,广与崇方,其杀参分去一〔9〕。大防外杀〔10〕。
【注释】
〔1〕地阞(lè):地脉。阞,郑《注》曰:“谓脉理。”按,脉理,此指大地的起伏形势及山川走向。
〔2〕不行:水不流畅,横逆决溢。
〔3〕水属不理孙(xùn):属,通“注”,注入,流入,注集。郑《注》曰:“属,读为‘注’。”理孙,据王引之说,理、孙皆顺义。孙,通“逊”,顺。
〔4〕梢沟三十里而广倍:梢沟,梢形排水沟,由近及远,随着排水量的增加,逐渐增宽。江永曰:“梢,谓挖地为沟也。下流纳水多,故三十里宜倍于上流之广,其广当以渐而增也。”
〔5〕“凡行奠(tínɡ)水”二句:行奠水,奠水,停滞不流的水。奠,通“停”。郑司农曰:“‘奠’,读为‘停’,谓行停水。”磬折以参(sān)伍,此指一种泄水建筑物的形状。类似现代的实用剖面堰中的折线形剖面堰,结构简单,施工容易,泄水能力较好,适用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闻人军《<考工记>中的流体力学知识》,《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年第1期)。此外有异说,一说,认为在垂直面上呈磬形。如认为渠道进口处“要做成类似石磬的样子,堰形要有150°左右的夹角,而其横段与折段的长度应是三比五”(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上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第108页)。二说,认为是在水平面上呈磬折形。如郑司农曰:“行停水,沟形当如磬,直行三,折行五,以引水者疾焉。”程瑶田曰:“记言行奠水之曲折,当如磬折之倨句。三五者,言不一,其磬折无定数也。”于嘉芳认为,“凡行奠水,磬折以参伍。欲为渊,则句于矩”,“都是指在水平面上水渠应该具有的曲折度。”“‘参伍’即‘三五’就是参宿、昴宿。查参宿七星,左侧纵列三星的角度为155度左右,右侧纵列三星的角度为145度左右,都与‘磬折’的角度151度比较接近。”(于嘉芳《“磬折以参伍”新解——兼论齐国农田灌溉和水利工程》,《管子学刊》2000年第2期)磬折,曲折也。参伍,此是交互错杂义。行奠水要“如磬折以参伍”,是为了顺地势高下曲折疏导之。
〔6〕“欲为渊”二句:句(ɡōu)于矩,弯度大于九十度。郑《注》曰:“大曲则流转,流转则其下成渊。”按,大曲,谓弯曲度过大,以至于“句于矩”(超过90度)。流转,即回旋,回旋则自然成渊。有论者指出,“渊”,相当于现代水利渠道中的跌水。陡峻地区的引水渠,用跌水连接渠道,集中落差,可防止渠道受到严重冲刷。跌水的落水墙做成垂直式,较为简单,可减少工程量(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上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第108页)
〔7〕漱:被水冲刷、剥蚀。《说文·水部》曰:“水荡口也。”孙诒让曰:“引申为凡水荡物之称。”
〔8〕淫之:淫,通“廞”,淤积,淤塞。郑司农曰:“‘淫’,读为‘廞’(xīn),谓水淤泥土,留著助之为厚。”
〔9〕“凡为防”三句:广与崇方,郑《注》曰:“方,犹等也。”贾《疏》曰:“假令堤高丈二尺,下基亦广丈二尺。”广,堤顶。一说,指堤底。
〔10〕大防外杀:外杀,据江永说,是减小堤外一面的厚度。杀,消减,减小。郑《注》曰:“又薄其上,厚其下。”即大堤防下基要更增宽,其外杀比例当增大,使堤防横截面呈一不等腰梯形:外侧的斜边长,内侧的斜边短,如此则可承受更大的河水压力。
【翻译】
凡是天下的地势,两山之间必定有河流,大河流岸上必定有道路。凡是开挖沟渠违逆地的脉理,叫做水流不行导致决口;水的流注不顺畅,也叫水流不行。所开挖的沟渠下流三十里而其宽度就要增加一倍。凡是疏导停滞的死水,所开挖渠道要顺地势顶角呈磬折形,角的两边之比为三比五。如果想使流水蓄积成深渊,就要使水渠的弯曲度大于直角九十度。凡是开沟一定要顺水的流势,凡是修筑堤防一定要顺着地势。善于开沟渠的人能借助水势冲荡堤岸的障碍物而保持通畅,善于修筑堤防的人能利用流水淤积的泥土使堤防加厚。凡是建造堤防,要使其上顶的宽度与堤防的高度相等,而其上顶的宽度比下基要逐渐减少三分之一。较高大的堤防因下基增厚而只在外侧向上减薄其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