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0.匠人为沟洫〔1〕。耜广五寸〔2〕,二耜为耦〔3〕,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4〕。田首倍之〔5〕,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6〕,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7〕,专达于川〔8〕。各载其名。
【注释】
〔1〕沟洫:此指田间沟渠。
〔2〕耜(sì):原始翻土农具耒耜的下端,形状像铁锹、铧。曲柄的起土农器,耜头为青铜制或铁制,是一种前端为尖刃的扁状器,耜头后面安有曲形木柄。
〔3〕二耜为耦:此谓下端分歧的耒,两歧各加一个金属套冠即成耜耦,其宽度为一尺(李则鸣《耦耕新探》,《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1期)。此外有异说:或以为,是两人并肩,各执一耜,共耕一尺之地,郑《注》曰:“两人并发之。”或以为,是一人耕地,一人碎土摩田;或以为,是在耜的柄上系绳,一人把耜推入土中,另一人相向而立,用力拉绳掘土;或以为,古代的耜即为犁头,耦耕即一人扶犁,另一人在前面拉犁。译文姑从李则鸣说。
〔4〕畎(quǎn):田间小沟。
〔5〕田首:田亩起始一端。
〔6〕井:在井田制中,九夫所治田为井,方一平方里,即三百步。郑《注》曰:“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
〔7〕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仞,长度单位。八尺曰仞,与寻同。《说文·人部》曰:“仞,伸臂一寻,八尺。”金鹗曰:“仞字从人,明是以人身为度。”浍,田间排水渠。
〔8〕专达于川:郑《注》曰:“达,犹至也,谓浍直至于川。”
【翻译】
匠人挖掘沟渠。耜头宽五寸,二耜为耦,一耦所掘土成的沟,宽一尺、深一尺的小水道叫做畎。在一夫之田地起首端挖掘的沟渠宽和深比这畎加一倍,宽二尺、深二尺叫做遂。九夫共耕的田为一井之田,井与井之间挖掘的宽四尺、深四尺的水道叫做沟。十里见方的土地叫做一成,成与成之间挖掘的宽八尺、深八尺的水道叫做洫。百里见方的土地叫做同,同与同之间挖掘的宽二寻、深二仞的水道叫做浍,浍中的水直接流入大川。各种沟渠水道的来龙去脉及其名称都分别有所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