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7.庙门容大扃七个〔1〕,闱门容小扃参个〔2〕,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3〕,应门二彻参个〔4〕。
【注释】
〔1〕庙门容大扃七个:庙门,谓大庙(宗庙)南向之大门。大扃七个,郑《注》曰:“大扃,牛鼎(煮牛牲用的鼎)之扃,长三尺。每扃为一个,七个二丈一尺。”扃,即贯通鼎上两耳、用以抬鼎的横木。
〔2〕闱门容小扃参个:闱门,庙中小门。郑《注》曰:“庙中之门曰闱。”所谓庙中之门,谓庙中旁出之小门。小扃,长二尺之扃。郑《注》曰:“膷鼎之扃,长二尺。参个六尺。”按,膷(xiānɡ)鼎,即煮牛肉羹的鼎。
〔3〕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路门,路寝(正寝)的门,寝宫区的总门。路门外为朝,内为寝宫。参见上文“面朝后市”注。郑《注》曰:“大寝之门。”大寝即路寝,大寝之门即路门,为王五门之第五门。不容乘车之五个,郑《注》曰:“乘车广六尺六寸,五个三丈三尺。”金鹗曰:“《记》谓不容乘车之五个,则是四个有余、五个不足之文。”且以为路门宽三丈。
〔4〕应门二彻参个:应门,正朝的朝门,即王宫的正门,南向。郑《注》曰:“正门谓之应门,谓朝门也。”按,应门为王五门之第四门,应门之内即治朝,亦即正朝,故谓应门为朝门。二彻参个,二彻,即二辙,即二轨。郑《注》曰:“二彻之内八尺,三个二丈四尺。”按,彻即轨,二彻之内即二彻之间,轨宽八尺,故二彻之间为八尺。
【翻译】
庙门的宽度可容下七个大扃,闱门的宽度可容下三个小扃,路门的宽度容不下即稍窄于并排的五辆乘车,应门的宽度为三轨即可容下并排的三辆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