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

周礼又称周官,是现存儒家“十三经”中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涉及古代官制、礼制、军制、田制、税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为我国西汉末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在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原文】

5.周人明堂〔1〕,度九尺之筵〔2〕,东西九筵,南北七筵〔3〕,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4〕。

【注释】

〔1〕周人明堂: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是朝会及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皆在此举行。郑《注》曰:“明堂者,明政教之堂。……此三者(指夏、殷、周),或举宗庙(指夏的世室),或举王寝(指殷的重屋),或举明堂,互言之,以明其制同。”按,考古发现中曾有类似建筑遗存。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在汉长安的南郊发现了十几处礼制建筑的遗址,据考证可能是王莽所建立的九座宗庙及明堂、辟雍建筑。它们应是《考工记》等三代建筑模式影响下的仿古建筑物(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第40页)但应不是真正的三代礼制建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山东临淄郎家庄发掘了一座春秋战国之际的齐国殉人墓,出土了一件圆形漆器,上面描绘有带斗拱但两两相对的房屋四座,每座各三间。学者认为可能就是明堂图(曹春萍《“四阿重屋”探究》,《华中建筑》1996年第1期)。

〔2〕筵:铺于下层垫底的竹席,长九尺。可作长度单位。周的长度单位,一筵九尺。按,席子的使用在商代以前就已经开始了,这可从甲骨文中的“席”字字形看出。商代早期以蹲踞与箕踞较为普遍,晚商跪坐更为流行。入周以后,席地而坐(跪坐)发展成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崔咏雪《中国家具史——坐具篇》,台湾明文书局,1986年,第12页)。除了凭几、屏风(扆)、衣架(椸)之外,筵席是当时最重要的家具,还是宫室建筑的基本度量单位。筵通常较大,比较粗糙,用它垫底可以隔离地面的湿气。筵上所蹈藉之席,往往是较软的草席或薄竹片所编的竹席(簟)。

〔3〕“东西九筵”二句:这是明堂四堂的南堂的大小,其他三堂皆仿此。

〔4〕凡室二筵:按,此处以长九尺的筵作计量单位。孙诒让曰:“此经于周制止举堂室,实则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之制,当与夏世室同;四阿、重屋之制,当与殷重屋同。经不具详者,蒙上文而省也。”

【翻译】

周人的明堂,以长九尺的筵作为单位来量度,东西宽度是九筵,南北进深七筵,堂基高度是一筵,共有五室,每室长、宽皆为二筵。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