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

周礼又称周官,是现存儒家“十三经”中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涉及古代官制、礼制、军制、田制、税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为我国西汉末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在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材美,工巧,为之时,谓之参均;角不胜干,干不胜筋,谓之参均;量其力有三均;均者三,谓之九和。九和之弓,角与干权。筋三侔,胶三锊,丝三邸,漆三斞,上工以有余,下工以不足。

【原文】

15.材美,工巧,为之时,谓之参均〔1〕;角不胜干,干不胜筋〔2〕,谓之参均;量其力有三均〔3〕;均者三,谓之九和。九和之弓,角与干权〔4〕。筋三侔〔5〕,胶三锊〔6〕,丝三邸〔7〕,漆三斞〔8〕,上工以有余,下工以不足。

【注释】

〔1〕“为之时”二句:为之时,指制作时间适合天时。参均,盖谓材、工、时三者配合均匀。

〔2〕“角不胜干”二句:不胜,相称,相得。郑《注》曰:“无负也。”孙诒让曰:“谓与角无负弦义同(参见上节注⑥)。角与干,干与筋,并相得均一,不相胜害,则自无辟戾也。”

〔3〕量其力有三均:量其力,谓衡量弓的拉力。三均,此谓量力的三次结果都符合要求。郑《注》曰:“量其力又参均者,谓若干胜一石,加角而胜二石,被筋而胜三石,引之中三尺。假令弓力胜三石,引之中三尺,驰其弦以绳缓擐(huàn,拴,系)之,每加物一石,则张一尺。”即解开丝弦而另以绳子代弦缓著弓末架弦处即弓箫处,上面用钩子钩住绳弦,下面在弓腰悬挂重物。逐渐添加重物,绳弦则张得更开:加上一石(一百二十斤)的重量,弓当张开一尺;再加一石,又当张一尺;加上三石,则弓张三尺:这样三次都符合要求,就叫做三均,所测量的弓即为三石力的弓。《天工开物·弧矢》曰:“凡试弓力,足踏弦就地,秤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秤锤所压,则知多少。”按,《考工记》时代,应已有天平,尚无杆秤。《弓人》测试弓力的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弹性力学试验。弦满三尺之时,所悬重物的重量即是弓力的大小。从“量其力有三均”看,“量其力”的试验应该有三次,可见《考工记》作者已认为所得结果具有某种可重复操作性。物理学理论上,英国人胡克1660年发现而1676年发表的胡克定律认为:物体受力时,如其应力在弹性极限范围内,则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关系。《弓人》所载的试验比胡克定律所依据的弹簧试验早两千余年,虽然叙述简略而十分可贵。汉代郑玄的注,则较为具体地论说了测量过程。有学者由此认为,郑玄最早记述了力与变形的正比关系,即发现了弹性定律(老亮《中国古代材料力学》,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0页)

〔4〕角与干权:角与弓干大致等重。权,平等,齐平。此谓对应、相称。郑《注》曰:“权,平也。”戴震曰:“权之使无胜负。”按,《天工开物·弧矢》曰:“其初造料分两,则上力挽强者,角与竹片削就时,约重七两。”据《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明代每两合36.4克,七两为254.8克,明代弓角、干的重量约当此数。《考工记》时代强弓的角、干之重,大约与明代类似。

〔5〕侔:通“桙”,据孙诒让引吕贤基考证,为量器名,亦为计量单位。其容量今已不明。

〔6〕三锊(lüè):锊重六又三分之二两,三锊则一斤四两(参见《冶氏》第2节注)。郑《注》曰:“锊,锾也。”戴震《考工记图》曰:“锊,当作‘锾’。”

〔7〕邸:量器名,其容量今已不明。郑《注》曰:“轻重未闻。”一说,戴震曰:“邸,收丝之器。”

〔8〕斞(yǔ):量器名。《天工开物·弧矢》曰:“其初造料分两,则上力挽强者,角与竹片削就时,约重七两。筋与胶、漆与缠约丝绳,约重八钱。此其大略。中力减十分之一、二,下力减十分之二、三也。”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战国铜量,容积为5.4毫升,铭文意谓是一又二分之一斞强。(国家计量总局等主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57页)则每斞约合今3.6毫升略少些。一说,戴震曰:“斞,挹漆之器。”

【翻译】

材料优良,工艺精巧,制作适时,这叫做三均;角与干相称,干与筋相称,叫做三均;垂重测量弓的拉力也有三均;三个三均,叫做九和。符合九和标准的弓所用材料的数量是:角与弓干大致等重。筋用三侔,胶用三锊,丝用三邸,漆用三斞,使用这些材料制弓,上等工匠用之有剩余,下等工匠用之不足。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