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3.下柎之弓,末应将兴〔1〕。为柎而发,必动于杀〔2〕。弓而羽杀,末应将发〔3〕。
【注释】
〔1〕“下柎之弓”二句:下柎(弣),柎角不高,低下。按,上节云“高其柎”,是弓弣处当高,当高而不高,故曰“下柎”。郑《注》曰:“末,犹箫也。兴,犹动也,发(拨)也。弓柎卑,箫应弦则柎将动。”末,谓弓末端的箫。兴,动,伤动。按,弓弣处之所以要高,是因为它当弓臂之中,受力大,高之则可增其强度。如果弓弣不高,则力弱,拉弦时箫一受力,弣就应之而动,无力撑住弓隈,射出的箭也就不可能有力。
〔2〕“为柎而发”二句:发,假借作“拨”,枉曲,扭曲变形。孙诒让曰:“亦当读为‘拨’,谓枉戾也。”杀,弣、隈角相交接处。郑《注》曰:“接中。”接中义同第9节“茭解中”,指两角相接处。第9节指箫角、隈角交接处,此则指弣、隈角交接处。戴震曰:“言因柎以致伤动者,其病必在角(指隈角)、柎(指弣角)相接之处。”
〔3〕“弓而羽杀”二句:羽杀,此谓弓隈与弓柎(弓把)相接之缝松动而力不相贯。羽,通“扈”,缓,松缓。郑《注》曰:“羽,读为‘扈’,扈,缓也。接中动则缓,缓,萧应弦,则角干将发(拔)。”孙诒让曰:“言畏、柎相接处一动,则接缝宽缓,而力不相贯,箫应弦时,弓体之角干皆随之而拨枉也。”一说,《说文》所录“羽”、“弱”古体相近,“羽”可能是“弱”的讹变。
【翻译】
弓弣太低下的弓,弣力弱,箫一应弦承受拉力弣就将扭曲变形。作为弣而扭曲变形,必然会使弣角与隈角交接处伤动。作为弓而弣角与隈角交接处松动宽缓、力不相贯,箫若一应弦承受拉力,弓体上的角与干都将随之扭曲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