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

周礼又称周官,是现存儒家“十三经”中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涉及古代官制、礼制、军制、田制、税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为我国西汉末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在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凡居角,长者以次需,恒角而短,是谓逆桡,引之则纵,释之则不校。恒角而达,辟如终绁,非弓之利也。今夫茭解中有变焉,故校;于挺臂中有柎焉,故剽。恒角而达,引如终绁,非弓之利。

【原文】

9.凡居角,长者以次需〔1〕,恒角而短,是谓逆桡〔2〕,引之则纵,释之则不校〔3〕。恒角而达,辟如终绁,非弓之利也〔4〕。今夫茭解中有变焉〔5〕,故校;于挺臂中有柎焉,故剽〔6〕。恒角而达,引如终绁,非弓之利。

【注释】

〔1〕“凡居角”二句:居角,处理角材。次需:到达弯曲柔弱的弓隈处。次,至,及。需,亦当作“耎”(参见上节注⑥),此指弓隈处(参见第3节注⑤),因为弓隈处力度较弱,故称。

〔2〕“恒角而短”二句:恒角,角的全长。恒,通“搄”、“亘”。亘,竟,终,穷尽。郑《注》曰:“读为‘搄’。搄(gèn),竟也。”逆桡,反方向弯曲。孙诒让曰:“恒角而短者,谓角短不能达隈干之尽处,势必将长其箫角,揉曲之,以接于隈角(按,孙氏以为附于弓干各部分的角相互间要紧密衔接,隈角短则必长箫角以接之),则箫强而隈之力不足以自持,引之(谓拉弓),则隈端之角将随箫而起。凡弓隈句(勾)向内为顺,今隈弱为箫强所牵,则句势反趋外,是逆桡也。”

〔3〕“引之则纵”二句:纵,此作缓慢无力。《说文·糸部》曰:“缓也。”因“逆桡”而弓隈处力减弱,故拉弓缓而无力。拉弓无力,射出的箭自然不能疾,故“释之不校”。校,疾速,快疾。郑《注》曰:“疾也。”

〔4〕“恒角而达”三句:达,长,此指弓材过长。辟,《注疏》本原作“譬”,据阮校改,然在此义同譬。郑《注》曰:“达,谓长于渊(即隈)干,若达于箫头。”终,始终。绁,动词,缚系(汪少华《从<考工记>看汉语大字典的释义失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3期)。《说文》曰:“系也。”郑《注》曰:“绁弓 [缺字] 。” [缺字] (bì),即檠,固定、保护弓体的弓匣,竹、木制,形状如弓,弓去弦不用时,缚在弓匣里以防损伤。戴震曰:“ [缺字] ,以竹为之,弓弛则绁(系)之于弓里,张则去之。角长过渊接,引弦送矢俱不利,故曰‘辟如终绁’,又曰‘引如终绁’。”按,角的长短要搭配适当。长的放在弓隈处,短的放在箫(弓的末端)部,后者称弭(mǐ)。如果弓隈之角的长度不足,如孙诒让所说的,就势必需要“长其箫角,揉曲之,以接于隈角,则箫强而隈之力不足以自持,引之,则隈端之角将随箫而起。凡弓隈,句向内为顺,今隈弱为箫强所牵,则句势反趋外,是逆桡也”。如此,开弓时势必缓而无力,蓄积的能量少,撒放后箭就不能疾飞。如果隈角太长,到达箫头,隈、箫之角相接处势必外移,开弓时隈力与箫相牵而张弛不便,送矢也不快疾,好像把弓存放在弓匣里,无从发挥弓的特殊设计带来的弹力。

〔5〕今夫茭解中有变焉:今,假设连词,一事说毕,另说一事时的用语。夫,句中语气助词,不译。茭(jiāo)解中,指弓之隈角与箫角相衔接处。戴震曰:“角长至渊干,与居箫之短者相接,所谓渊接,是谓茭解中。”茭,指弓干隈与箫的相接处,此处较细,故名。按,此部位十分重要,是弓的弹性机制的关键所在。上文论及隈角太短或过长,迫使此关键部位移动带来的弊端;此处又指出茭解中有“变”,故射出的箭快疾。变,谓弓隈、弓箫用力不同带来的形变与弹力。郑《注》曰:“谓箫、臂用力异。”臂,弓干除两端之箫,通谓之臂。用力异,谓用力方向不同。孙诒让曰:“凡弓,箫直而外向,臂桡而内向,是用力异也。”

〔6〕“于挺臂中”二句:挺臂,即直臂,弓把,即弓干中央的手握处。郑《注》曰:“挺,直也。柎,侧骨。剽,亦疾也。”柎,即弣(弓把中部手握之处),因弓柎两侧贴附有骨片以增强弓体的弹力,故又称侧骨为柎。按,柎能使复合弓在不改变弓高的情况下,增强其“厚直”之势,提高箭的初速。

【翻译】

凡是处理角材,角长的安置在弓隈处而短的安置在弓箫。隈角过短,就会受箫角的影响而向相反方向弯曲,这就叫做反向弯曲即逆桡,这样拉弓就缓慢无力,射出的箭就不能疾行。隈角过长甚或直达于箫头,那就譬如把弓始终缚系在弓匣中一样,影响引弦射箭,无从发挥威力,并不是对弓有利啊。弓的隈角与箫角交接处有形变和弹力,能使弓臂、弓箫用力方向不同,因此射出去的箭能快疾;在弓把处两侧贴嵌有骨片,因此射出去的箭能快疾。如果隈角过长甚或直达于箫,影响引弦射箭,拉弓时就如同弓始终缚系在弓匣中一样,那并不是对弓有利。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