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8.析干必伦〔1〕,析角无邪,斫目必荼〔2〕。斫目不荼,则及其大修也,筋代之受病〔3〕。夫目也者必强,强者在内而摩其筋,夫筋之所由幨〔4〕,恒由此作,故角三液而干再液〔5〕。厚其帤则木坚,薄其帤则需〔6〕,是故厚其液而节其帤〔7〕。约之不皆约〔8〕,疏数必侔〔9〕。斫挚必中〔10〕,胶之必均〔11〕。斫挚不中,胶之不均,则及其大修也,角代之受病〔12〕。夫怀胶于内而摩其角,夫角之所由挫,恒由此作。
【注释】
〔1〕伦:顺也,郑《注》曰:“顺其理也。”
〔2〕斫目必荼:目,节目,节疤,枝干交接不平处。荼,同“舒”,舒缓,缓慢。郑司农曰:“荼,读为‘舒’,舒,徐也。目,干节目。”
〔3〕“则及其大修也”二句:修,长久。郑《注》曰:“犹久也。”按,遇到节疤,如果不徐徐砍斫,节疤处就不能平整,弓干受力就不均匀,久之必使干外的筋代受其伤:或被节疤磨损,或多受力而失韧性。
〔4〕幨(chān):发皱,翘起。郑《注》曰:“绝起也。”按,绝,谓筋的里层纹理磨断;起,谓筋的表层鼓起而不附于干,如车帷然,故谓之幨。
〔5〕角三液而干再液:三液,与下文“再液”皆多次、反复整治义。目的是要让干的匀致与角相称。郝敬曰:“液,用水火煮治之。角三液,木再液,则调和可用。”按,木材越干燥,则其制品变形性越小,能经久耐用。因此在用材前要设法除去水分,以达到稍低于当地相对湿度为宜。如任其自然风干,则常需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为了缩短风干时间,可将木材浸入水中,使其所含的树脂溶解;然后取出,放在空气中风干。这一方法称为“水浸风干法”,可以有效缩短干燥时间,减少木材的变异性,保持器物性能稳定。
〔6〕“厚其帤则木坚”二句:此谓衬木过厚则弓干过硬,过薄则弓干过软,当厚簿适宜。帤(rú),弓干内侧正中的衬木,可调节弓干的强弱。郑司农曰:“帤谓弓中裨。”《说文·衣部》曰:“裨,接益也。从衣卑声。”孙诒让曰:“弓中即当挺臂,在两隈之间,于弓干为正中,较之两隈须微强,故于干间别以薄木以副益之。贾疏云:造弓之法,弓干虽用整木,仍于干上裨之,仍得调适也。”需,段玉裁《汉读考》以为当作“耎”,“耎”通“偄”,柔软,软弱。
〔7〕厚其液而节其帤:郑《注》曰:“厚,犹多也。节,犹适也。”江永曰:“厚其液,即上文‘干再液’也。再液干犹必节其帤,不厚不薄,乃无太坚太需(耎)之病也。”
〔8〕约之不皆约:约,《说文·丝部》曰:“缠束也。”贾《疏》曰:“约谓以丝胶横缠之,今之弓犹然。不皆约,谓不次比为之。”
〔9〕疏数必侔:疏密一定要均匀。数,密。侔,相等,均等。郑《注》曰:“侔,犹均也。”贾《疏》曰:“约之多少,须稀疏必均也。”
〔10〕斫挚必中:削治弓干要精致、周到、均匀。中,与下文“均”皆厚薄均匀义。郑《注》曰:“挚之言致也。中,犹均也。”
〔11〕胶之必均:《梦溪笔谈》卷十八曰:“弓有六善:……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凡弓初射与天寒,则劲强而难挽;射久天暑则弱而不胜矢,此胶之为病也。凡胶欲薄而筋力尽,强弱任筋而不任胶,此所以射久力不屈,寒暑力一也。”故用胶要匀薄,以粘牢为度。如果用胶不均匀,还会擦伤角。
〔12〕角代之受病:郑《注》曰:“干不均则角蹴折也。”按,蹴有踩踏之义,此作磨损义。折,谓折断。
【翻译】
剖析干材必定要顺着木的纹理,剖析牛角时也一定要顺着纹理不要歪斜,砍斫干材上的节疤时必须要徐缓齐平。如果砍斫节疤不徐缓齐平,等到弓干使用时间长了,缠在弓干外的筋就会代干受到损坏。木节节疤必定是坚硬的,坚硬的东西在里面就会不断摩擦附在它外面的筋,筋之所以鼓起裂坼而不附干,常常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因此角要经过三次煮治而干要经过两次煮治。弓干中部的衬木过厚了就导致干木过于坚硬,衬木过薄就导致弓干过于软弱,因此弓干要反复多次加衬木使厚薄适中。弓干与衬木相附之处要缠束丝绳,而其他地方不必如此缠束,缠束的疏密必须均匀。弓干的砍削要非常精致周到而且厚薄必须均匀,施胶也必须厚薄均匀。如果砍削弓干不精致周到厚薄不均匀,施胶不均匀,等到弓使用时间长了,角就会代干而受到损坏。胶会在里面不断磨损角,角之所以折断,常常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