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檍次之〔1〕,檿桑次之〔2〕,橘次之,木瓜次之〔3〕,荆次之〔4〕,竹为下〔5〕。凡相干,欲赤黑而阳声〔6〕:赤黑则乡心,阳声则远根〔7〕。凡析干,射远者用埶,射深者用直〔8〕。居干之道〔9〕,菑栗不迆,则弓不发〔10〕。
【注释】
〔1〕“柘为上”二句:柘,桑属落叶灌木或乔木,干疏直,材质坚韧致密,可制良弓。《太平御览》卷九五八引《风俗通》曰:“柘材为弓,弹而放快。”檍(yì):木名,又名土橿(jiānɡ)、杻,俗称万年木,木材坚韧,多曲少直,可做弓弩等。
〔2〕檿(yǎn)桑:木名,桑属。又叫檿、山桑、柞树。叶可饲蚕,木材坚劲,可制弓弩、车辕。《国语·郑语》曰:“檿弧(弓)箕服(箙,箭袋)。”可见檿确实可做干材。
〔3〕木瓜:木名,也称楙(mào),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可食用、入药。《本草纲目》卷三十引《广志》曰:“(木瓜)枝一尺有百二十节,可为杖。”
〔4〕荆:落叶灌木。有一种牡荆枝径坚韧,可作棰杖等。《说文·艸部》曰:“楚木也。从艸,刑声。”
〔5〕竹为下:竹,《说文·竹部》曰:“簜,大竹也……可为干。”按,此节将竹列为最次的弓材,但采用复合多层的办法,并经过特殊的加工处理,竹材也可制造良工。当时楚国就因地制宜,制造出大量竹弓(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03—205页)。
〔6〕阳声:清阳之声。阳,通“扬”。郑《注》曰:“犹清也。”
〔7〕“赤黑则乡心”二句:乡心,向心,此指心材。乡,通“向”,接近。孙诒让曰:“木近心则坚韧,故宜为弓干也。”远根,谓所取木材的部位远离树根。郑《注》曰:“木之类,近根者奴(木理纠结不顺)。”远根则木理条顺,制成弓干能受力均匀,是为良材。按,弓材要选用心材。心材颜色浓于边材;木材中春秋生长部分,色淡而组织较粗疏,夏天生长部分,色浓而组织致密。故选择干材要颜色赤黑,而又远离树根者,含水分较少,富有弹性,敲击时发出清阳之声。综合运用观色、听声等方法,可以选取出组织致密、细腻、光滑、富于弹性、水分较少的良材来作弓才。
〔8〕“凡析干”三句:析干,剖制弓干。用埶,谓利用木的曲势。郑司农曰:“假令木性自曲,则当反其曲以为弓。”此谓假设木料本身弯曲,那就让它向相反方向弯曲,利用它的反弹力量把箭射远。反其曲则可增强干的弹射力。射深者用直,郑《注》曰:“直则可厚,厚则力多。”此谓射深宜用直材,直材可使弓干剖制得厚一些,弓干厚,则力度大,故可射深。按,根据现代射箭术的研究,箭的初速、方向性与弓高(弓体中点至弓弦的距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弓高值越大,箭行的方向性随着弓高的增加而增加。由于弓体逆木的曲势,薄而弯的弓,弓高值较大,则箭行的方向性较好,利于射中远处的目标。因此,倘若使用弓体厚直强劲的弓,箭的初速较高,动能较大,则利于射深(闻人军《<考工记>中的流体力学知识》,《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年第1期)。
〔9〕居:处理,加工。孙诒让曰:“犹言处置也。”
〔10〕“菑栗不迆”二句:菑栗,锯开,用锯剖析。菑,剖析。戴震曰:“析也。今方俗语犹然。”栗,通“裂”,裂开。一说,段玉裁《汉读考》曰:“栗则干木也。”不迆,不斜行损伤木理。发,假借作“拨”,扭曲变形。郑司农曰:“谓以锯副(pì,剖开,裂开)析干。”《说文》曰:“副,判也。”王引之曰:“当读为‘拨’,拨者,枉也。言析干不邪行绝理(锯断木材的纹理),则弓不至于枉戾也。”一说,贾《疏》曰:“以锯剖析弓干之时,不邪迆失理。”
【翻译】
选取干材的质量标准分七等:柘木为上等,檍木次一等,檿桑又次一等,橘木又次一等,木瓜木又次一等,荆木又次一等,竹子是最次的。凡是选择干材,要首选颜色赤黑而且敲击时声音清扬的:颜色赤黑就表明它靠近树心而木质坚韧,声音清扬就表明它远离树根而木理条顺。凡是剖制弓干,如果想要射得远些就要反向利用干材的自然弯曲形势,如果想要射得深些就要用厚直的木材。处理干材的方法,剖析干材时锯不要斜锯以防损伤纹理,制作成的弓就不会扭曲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