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8.辀欲弧而无折〔1〕,经而无绝〔2〕。进则与马谋,退则与人谋〔3〕,终日驰骋,左不楗〔4〕;行数千里,马不契需〔5〕;终岁御,衣衽不敝〔6〕:此唯辀之和也。劝登马力〔7〕,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焉〔8〕。良辀环灂〔9〕,自伏兔不至 [缺字] 七寸〔10〕, [缺字] 中有灂,谓之国辀〔11〕。
【注释】
〔1〕无折:按,《注疏》本原脱“无”字,据阮校补。
〔2〕经:与上文“孙”同义,顺着木的纹理。郑《注》:“亦谓顺理也。”
〔3〕“进则与马谋”二句:谋,谋议。郑《注》曰:“言进退之易,与人马之意相应。”此谓辀合度,则车前进时似乎与马商议好一般自如,车后退时似乎与驾者商议好一般,极言车进退得心应手。
〔4〕左不楗:左,据郑《注》,谓御者立于车左。楗,假借作“券”,即“倦”的古字。郑《注》曰:“券,今‘倦’也。”骞倦、行走困难之状。按,古代战车上乘员三人:御者在左,战斗的武士在右,中间是主将。驾辕的四匹马中,靠里侧的两匹称为服马,靠外侧的两匹称为骖马。两骖之中,左骖距离御者最近,对于行车意图反应最迅速,出力最大,故最受重视。
〔5〕契需:马因伤蹄而怯懦畏行。契,开,开坼。此谓马蹄受伤开裂。段玉裁《汉读考》引毛公曰:“开也。”需,懦弱。《说文》“偄”下段《注》以为是“耎”字之讹,而“耎”通“偄”。偄(ruǎn),《说文》曰:“弱也。”不耎,段玉裁《汉读考》曰:“不怯偄道里悠远也。”
〔6〕衣衽不敝:衽,裳。郑《注》曰:“谓裳也。”孙诒让曰:“凡御者立于舆内近前,行时,唯裳前幅下际,与横直材(按,即轛)相摩拂,易于破敝,故郑通以裳为释。”
〔7〕劝登马力:劝,辅助,帮助。《广雅·释诂》曰:“助也。”登,戴震曰:“犹进也,加也。”郑《注》曰:“辀和劝马用力。”
〔8〕“马力既竭”二句:一取,进一步。此谓好的辀有助于马力的发挥,马的力气用尽了,车子还会因惯性和摩擦力小的缘故而再前进几步。王宗涑曰:“马行欲止,是其力竭也。然以辀注之故,不得遽止,犹必能行数步,此之谓一取。”按,物理学上的惯性定律认为: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都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这种物体固有的运动属性称为“惯性”。意大利科学伽利略(1564—1642)在解释真空中的抛物路径时,已掌握了这一定律,但未明确概括出来。英国科学家牛顿(1642—1727)将其表述为:“任何物体,都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施加外力使其改变这种状态。”此即史称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惯性定律。闻人军认为,《考工记》此节应是我国古籍中关于惯性现象的最早的明确记录。
〔9〕环灂(jiào):环形的漆纹。灂,据贾《疏》,指漆。《集韵·笑韵》曰:“车辕漆也。”一说,纹理。程瑶田《创物记》曰:“谓纹理。有筋胶之被乃有灂。”按,辀“自伏兔不至 [缺字] 七寸”(详下文)处有筋胶之被,即缠以筋,涂以胶,再以漆饰,则漆形成环形的漆纹。
〔10〕自伏兔不至 [缺字] 七寸: [缺字] ,《注疏》本原误作“轨”,据阮校改,下文“ [缺字] ”字亦然。这句指环灂所在的位置。按,郑《注》曰:“伏兔至 [缺字] ,盖如式深,兵车乘车,式深尺四寸三分之二,灂不至 [缺字] 七寸,则是半有灂也。”则伏兔辖车轴,在舆下左右 [缺字] 的正中,伏兔长1.46尺强,同于当兔之长,是即隧深(舆纵深)的三分之一,则伏兔距前 [缺字] 、后轸亦各1.46尺强,环灂即处在伏兔之前而不到前 [缺字] 约七寸处。
〔11〕“ [缺字] 中有灂”二句:郑《注》曰:“辀有筋胶之被,用力均者则灂远。”灂远,谓环灂能长久保持而不至磨灭。国辀,国内第一流的辀。据孙诒让说,辀如果曲直调和,就受力均匀,辀在舆下的部分就不会随意活动,环灂部分就不会因与舆的底板磨擦而致磨损; [缺字] 内能长久保持环灂而不磨灭,也说明辀曲直调和,故称之为国辀。刘道广等解释说:“伏兔是车轴上结合当兔(榫)的卯眼,自伏兔至辀向上弯曲部分和车厢底部是水平的,此处的髹漆若完好,说明辀和车厢的底部结合适度,摩擦系数最小,所以髹漆能保持完好。”(《图证<考工记>》,第58页)
【翻译】
辀要煣得有一定的弧度而不致弯度大到折断,要顺着辀木材的纹理煣曲而不使纹理受破坏断绝。如果车輈的弯曲与平直部分搭配恰当,想使车前进时同马想前进的意思相应,想使车后退时又能符合人的意思而后退,前进和后退都能随心所欲;即令整天奔跑不息,站在车左边的御者也不会感到疲倦;即令行驶几千里,马也不会因为马蹄开裂受伤而畏惧走路;即令一年到头驾车驰驱,车夫衣下的裳也不会磨破:这只是因为辀的曲直调和搭配恰当的缘故啊。辀的曲直调和搭配恰当就能助马用力前进,即使马力已经用尽想停下来,辀还能因为惯性促使马继续前进好几步。好的辀上漆饰的环形纹,在伏兔的前边、不到前軓约七寸的地方,前軓内能保持这漆饰的环形纹始终完好不被底板磨灭,达到这样高质量的辀,就可称之为国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