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7.以土圭之法测土深〔1〕,正日景,以求地中〔2〕。日南则景短〔3〕,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4〕,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5〕,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6〕,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
【注释】
〔1〕以土圭之法测土深:土圭,一种一尺五寸长的圭形玉器,是古代用以测日影以定四时、土地方位远近的工具。测量时当于正午时分在地上树立一根八尺长的表竿,而以土圭测日光于表竿投影的长短,以确定该地方位、远近。土圭之法,即以土圭所测日影长短以定四时、测土地方位远近的方法。土深,郑司农曰:“谓南北东西之深也。”戴震曰:“测土深,以南北言。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古者宫室皆南向,故南北为深,东西为广。”
〔2〕“正日景”二句:景(yǐnɡ),同“影”,即日影。地中,谓天下的中央,为东西南北之中。若某地设立表竿的投影(在表北)长一尺五寸,与土圭等长,此日即为夏至,此地即为地中。即下文“日至(即夏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周时,以洛阳为天下之中即地中。《史记·周本纪》记成王营洛邑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3〕日南则景短:日南,标杆影子短于土圭长度谓之日南。古人以为愈南则距日愈近,日影愈短,夏至中午短于一尺五寸。郑司农曰:“谓立表(竿)处大(太)南。”。反之则日影长。郑《注》曰:“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以为日影差一寸,地面距离则相差一千里。钱玄曰:“据后人精确推测,差一寸,则地偏南或偏北为一百三四十里。郑说不确。”(《三礼通论》页250)日北:标杆的影子长于土圭的长度谓之日北。其地偏北,距太阳远。
〔4〕日东则景夕:是说地中之日方中,而此处日已偏西,反之则日偏东。钱玄曰:“凡差一时辰,于地大致差六千里。”(同上)
〔5〕天地之所合:按,古人的观念,天地皆圆,而地包于天中,是地之中,即天之中,故天中之气与地中之气于此处相和合。
〔6〕风雨之所会:贾《疏》曰:“风雨所至,会合(符合)人心。”即风调雨顺之意。
【翻译】
用土圭测日影之法测量南北的远近,校正日影,根据日影的长短,以便求得大地的中央位置所在。若在测影处位置偏南,离太阳近,日影就短,气候就炎热。若在测影处位置偏北,离太阳远,日影就长,气候就寒冷。若在测影处位置偏东,看到日较早,当地中之日正午时,则此处日已偏西是傍晚,气候干燥多风。若在测影处位置偏西,看到日较晚,当地中之日正中时则此处日还偏东是早晨,气候潮湿常常阴雨。若其地夏至时测得中午的日影长一尺五寸,此地就叫地中,是天、地中和之气相汇合的地方,是四季时间均衡交替的地方,是风雨适时会聚风调雨顺的地方,是阴阳二气和谐的地方。此处四季调和寒暖适宜,自然物产丰盛而人民安康,于是在此建立王国的都城,划定王畿千里见方的区域,而在王畿边界挖界沟、筑界墙、植树,作为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