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

周礼又称周官,是现存儒家“十三经”中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涉及古代官制、礼制、军制、田制、税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为我国西汉末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在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诸公之臣相为国客,则三积,皆三辞拜受。及大夫郊劳,旅摈,三辞,拜辱。三让,登。听命,下拜,登受。宾使者如初之仪。及退,拜送。致馆如初之仪。及将币,旅摈,三辞,拜逆,客辟,三揖,每门止一相,及庙,唯君相入。三让,客登。拜,客三辟。授币,下,出。每事如初之仪。及礼,私面,私献,皆再拜稽首。君答拜。出及中门之外,问君,客再拜对。君拜。客辟而对。君问大夫,客对。君劳客,客再拜稽首。君答拜,客趋辟。致饔饩,如劳之礼。飨、食、还圭,如将币之仪。君馆客,客辟,介受命。遂送。客从拜辱于朝。明日,客拜礼赐,遂行。如入之积。

【原文】

5.诸公之臣相为国客〔1〕,则三积,皆三辞拜受。及大夫郊劳〔2〕,旅摈〔3〕,三辞,拜辱。三让,登。听命,下拜,登受〔4〕。宾使者如初之仪〔5〕。及退,拜送。致馆如初之仪〔6〕。及将币〔7〕,旅摈〔8〕,三辞,拜逆,客辟,三揖,每门止一相,及庙,唯君相入。三让,客登。拜,客三辟。授币,下〔9〕,出。每事如初之仪〔10〕。及礼,私面,私献〔11〕,皆再拜稽首。君答拜。出及中门之外〔12〕,问君〔13〕,客再拜对。君拜。客辟而对〔14〕。君问大夫〔15〕,客对。君劳客〔16〕,客再拜稽首。君答拜,客趋辟〔17〕。致饔饩,如劳之礼。飨、食、还圭〔18〕,如将币之仪。君馆客,客辟,介受命〔19〕。遂送。客从拜辱于朝。明日,客拜礼赐〔20〕,遂行。如入之积。

【注释】

〔1〕相为国客:郑《注》曰:“谓相聘也。”

〔2〕大夫郊劳:据孙诒让说,此大夫即卿,因为卿也是大夫,又以为“凡臣聘,盖皆一劳”,即此郊劳是也。

〔3〕旅摈:谓排列摈介之位以迎客。

〔4〕受:谓接受大夫之劳礼。郑《注》曰:“劳用束帛。”

〔5〕宾使者如初之仪:宾,亦当为“傧”,谓客以馆舍主人的身份用宾礼款待大夫。

〔6〕致馆如初之仪:如初之仪,据郑《注》,是指如郊劳礼,但不傧使者。贾《疏》说,前来致馆的亦为主国的卿。

〔7〕将币:贾《疏》曰:“亦谓圭璋也。”

〔8〕旅摈:贾《疏》曰:“亦谓于主君大门外,主君陈五摈,客陈七介,不传辞。”

〔9〕“三揖”至“下”:参见本篇第3节原文及注。唯“唯君相入”,与彼“唯上相入”文稍异。贾《疏》曰:“彼是两君,故云:‘唯上相入’。”

〔10〕每事:郑《注》曰:“享及有言。”

〔11〕及礼,私面,私献:私面,即私觌。谓客行过正聘礼之后,又以个人名义见主国国君。私觌的目的,《仪礼·聘礼》郑《注》曰:“欲交其欢敬也。”觌,见。郑《注》曰:“礼,以醴礼客。私面,私觌(dí)也。既觌则或有私献者。”按,礼,谓以醴礼宾客,即向宾客献醴。孙诒让曰:“凡礼之通例,宾、主人行礼毕,主人待宾用醴,并谓之礼。”

〔12〕中门:按,诸侯三门,中门即雉门。

〔13〕问君:郑《注》曰:“问君曰:‘君不恙乎?’”

〔14〕“客再拜对”三句:这里客两次对,据方苞《周礼析疑》说,第一次是对“不恙”之问,第二次是对“别问君之所为也”,即有关君的其他情况。

〔15〕问大夫:郑《注》曰:“问大夫曰:‘二三子不恙乎?’”

〔16〕君劳客:郑《注》曰:“劳客曰:‘道路悠远,客甚劳。’”

〔17〕客趋辟:孙诒让曰:“客不敢当主君之拜,故趋出辟之,且见不敢劳主君之远送也。”

〔18〕飨、食:郑《注》曰:“亦谓主君不亲,而使大夫以币致之。”按,币谓束帛,此谓主君派其大夫前往客馆,手捧束帛代主君向客致辞,以馈送飨礼和食礼所当有的牲牢酒食等。

〔19〕“君馆客”三句:郑《注》曰:“客将去,就(馆)省之,尽殷勤也。”客辟,义谓不敢当。介受命,孙诒让曰:“使介于舍馆大门外听命也。”

〔20〕礼赐:郑《注》曰:“谓乘禽,君之加惠也。”按,乘禽,是一种雌雄相伴而又群聚的雁、鹜等鸟类。据《仪礼·聘礼·记》,客到主国后,从第十天起,宰夫要每天供给客和介一定数量的乘禽,因此为致飧和馈饔汽等正礼外另又馈送的,故曰“君之加惠”。

【翻译】

诸公的臣互相作为国客[行聘礼],就[主国在从来到去的路上要]三次供给粮草牲牢,客每次都要辞谢三次然后行拜礼接受。到主国[国君派遣的]的大夫前来行郊劳礼时,客陈列介迎接,并要辞谢三次,然后拜谢大夫屈尊前来。[客与大夫进入馆舍来到堂阶前],客要三次谦让请大夫先登阶上堂,[而大夫三次推辞],[然后客先登而大夫随之]登阶上堂,客聆听[大夫代表主君致]郊劳辞,[为表示尊敬主国国君,]听毕下堂[面向北]行拜礼,然后再上堂接受劳礼。客用宾礼接待使者也如同当初行劳礼的礼仪一样。等到大夫退出客舍时,客行拜礼相送。为客安排馆舍的礼仪也如同郊劳的礼仪一样。等到将[行正聘礼向主国国君]授玉时,主君陈列摈者[迎接客],[对于客来行聘礼]三次表示推辞不敢当,然后[主国国君在大门内]拜迎客,客回避君的拜礼[表示不敢当],[接着客进入大门以后,每进一门]主君都三次作揖请客先入,[而客三次推让],每经过一门都只由一名上相相礼,等到了太祖庙的庙门前,只有主君的相进入庙中。[进庙后主君与客行三揖]三让之礼,然后客[随主君]登阶上堂。[客转达己君对主君的友好问候之辞,主君]拜谢客的到来,客三次退避[君的拜礼]。客把玉授给主君,然后走下堂下,出庙。[此后向主君进献礼物,或有国事要同主国交涉],每件事的礼仪都同当初授玉一样。等到主君向客献醴,客以个人名义晋见主君,以及以个人名义向主君进献礼物时,都要向主君行再拜稽首礼,而主君则答以回拜礼。礼毕,客出庙走到中门外,主君询问[客的]国君的健康情况,客行再拜礼表示感谢,而后回答。主君则行回拜礼[表示欣慰]。客回避主君的拜礼而后又回答[有关国君的其他问题]。主君又问起卿大夫们的健康情况,客也作了回答。主君慰劳客[旅途一路辛苦],客行再拜稽首礼[以表示感谢]。主君回拜礼,客快步出大门避开主君的拜礼。[主君派卿去向客]馈送饔饩,如同郊劳时的礼仪。[主君向客]致送飨礼、食礼,以及[客返国前]向客奉还玉圭,都如同客向主君授玉时的礼仪。[客返国前一天,]主君前往客馆看望客,客[因不敢当而]回避,而让自己的介听取主君的送别辞命。接着[主君行拜礼表示]送客。[主君离去时]客跟从主君,到朝[的大门外]拜谢主君屈尊亲来馆送行。第二天,客到朝[的大门外]拜谢主君[在访问期间每天]礼赐的[乘禽],接着就启程上路回国。[主国馈送的粮草牲牢]如同客进入主国时所馈送之数。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