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将合诸侯,则令为坛三成〔1〕,宫旁一门〔2〕,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3〕。及其摈之〔4〕,各以其礼〔5〕,公于上等,侯伯于中等,子男于下等〔6〕。其将币亦如之〔7〕。其礼亦如之〔8〕。王燕,则诸侯毛〔9〕。
【注释】
〔1〕三成:三层,三重。《尔雅》:“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三成为昆仑丘。”
〔2〕宫:环绕。此谓筑土为矮墙围坛以象宫。
〔3〕“土揖庶姓”三句:揖,古人的揖犹如今天的拱手而推。庶姓,犹言众姓。谓无姻亲关系的众姓。异姓,谓有婚姻关系的诸侯。郑《注》曰:“庶姓,无亲者。”又曰:“异姓,昏姻也,”土揖,郑《注》曰:“推手小下之也。”“时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举之。”江永曰:“古人之揖,如今人之拱手而推之,高则为天揖,平则为时揖,低则为土揖也。”则推手微向上为天揖,推手平而致于前为时揖,推手微向下为土揖。
〔4〕摈之:谓王令摈者行交摈传辞之礼以传见诸侯。
〔5〕各以其礼:据金鹗说,即下文所谓“公于上等,侯伯于中等,子男于下等”。
〔6〕“公于上等”三句:按,此所谓上、中、下等,指宫坛的层次,亦即上摈(大宗伯)所在的位置。据孙诒让说,公见王,则上摈升坛之上等以相礼,侯伯则中等,子男则下等。
〔7〕将币亦如之:将币,参见《秋官·大行人》注。亦如之,谓也是公在上等,侯伯在中等,子男在下等。
〔8〕礼:谓王向诸侯行祼礼,即向诸侯进献郁鬯香酒。郑《注》曰:“礼,谓以郁鬯祼之也。”
〔9〕毛:头发和胡须。谓以年齿大小排座次,年长者坐上座。郑司农曰:“谓老者在上也。老者二毛,故曰毛。”按,二毛,谓头发花白。
【翻译】
王将有事与诸侯会同,就命令在城外筑坛高三层,坛周围筑矮墙以象宫,宫的四边每边设置一门,诏告王会同的礼仪。王面向南接见诸侯,向无亲属关系的庶姓诸侯行土揖礼,向有姻亲关系的异姓诸侯行时揖礼,向同姓诸侯行天揖礼。等到设摈者召五等诸侯见王时,各自按照所应行的礼:摈上公时站在坛的最上层,摈侯伯时站在坛的中层,摈子男时站在坛的最下层。五等诸侯向王呈交瑞玉和进献礼物时也是这样。王向五等诸侯行祼礼进献郁鬯时也是这样。如果王举行燕礼,诸侯就按照年龄大小而不按照爵位排列座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