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湅帛,以栏为灰〔1〕,渥淳其帛〔2〕,实诸泽器〔3〕,淫之以蜃〔4〕。清其灰而盝之,而挥之〔5〕,而沃之,而盝之,而涂之,而宿之,明日沃而盝之〔6〕,昼暴诸日,夜宿诸井,七日七夜,是谓水湅〔7〕。
【注释】
〔1〕栏(liàn):即“楝”,楝树,亦称苦楝。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五引罗愿《尔雅翼》曰:“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灰,指楝叶灰。按,楝叶灰水是钾溶液,呈碱性,渗透性好,故楝叶是传统的练丝原料。
〔2〕渥淳其帛:渥淳,即浸透、浇透。戴震曰:“渥淳者,以栏木之灰,取沉(汁)厚沃之也。”渥,久渍。《诗经·邶风·简兮》《毛传》曰:“厚渍也。”淳,淋,浇灌,《说文·水部》:“渌也。”按,丝胶在楝叶灰碱性浓液中溶解度较大,将帛浇透浸透,可使得丝胶充分膨润、溶解。
〔3〕实诸泽器:泽器,内壁光滑的容器。郑司农曰:“谓滑泽之器。”按,“实诸泽器”至“明日沃而盝之”九句,即“灰湅”过程。蚌壳灰水是钙盐溶液,呈碱性,这一工艺过程是在丝胶充分膨润、溶解后,使用大量较稀的碱液将丝胶洗下来。因为丝胶膨化,会妨碍碱液进一步渗透,故帛的精练比丝更难达到均匀,容易出现丝胶洗练不均的问题。经文此节提出反复浸泡、脱水、振动,有助于织物比较均匀地与碱液接触;要求容器内壁光滑,以避免擦伤丝绸。这些措施都保证了精练质量。
〔4〕淫之以蜃:涂上一层蜃灰。淫,浸淫,浸渍。郑《注》曰:“薄粉之,令帛白。”薄粉,即以粉附着,涂粉。蜃,蛤,蚌壳。蛤火烧成炭,捣而成灰,可涂布帛使白。
〔5〕“清其灰而盝之”二句:盝(lù),滤去水分,犹言拧干。《尔雅·释诂》曰:“涸竭也。”挥,振动,谓振去帛上的细灰。戴震曰:“每日之朝,置水于泽器中,以澄蜃灰,乃取帛出,盝之,挥之。”
〔6〕明日沃而盝之:沃,浇水。郑《注》曰:“朝更沃,至夕盝之。又更沃,至旦盝(漉)之。亦七日,如沤丝也。”
〔7〕水湅:按,水练帛亦是日光曝晒与水浸脱胶交替进行。将丝帛挂在溶液中进行精练,称为“挂练法”。有时可将灰练、水练两种工艺结合使用,则水练就兼具精练与精练后水洗的双重作用。“昼暴诸日,夜宿诸井”则成为碱练丝、酶练丝、日光脱胶的综合过程(陈维稷主编《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71、72页)。
【翻译】
湅帛时,用楝树叶烧灰和水搅拌成楝叶灰汁,将帛浇透、浸透,盛放进光滑的容器中,再将一层蚌壳灰涂在帛上。早晨在清水中清洗帛上的蚌壳灰而滤去水分晾干,振落细灰,再厚浇楝灰水,再清洗、滤去水分晾干,然后再涂上一层蚌壳灰,这样放在光滑的容器中过夜;第二天再用灰汁浇灌,夜晚,再清洗滤去水分晾干。这样一连经过七天七夜,叫做灰湅。白天在阳光下曝晒,晚上悬浸在井水中过夜,这样一连经过七天七夜,叫做水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