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

周礼又称周官,是现存儒家“十三经”中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涉及古代官制、礼制、军制、田制、税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为我国西汉末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在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车人之事,半矩谓之宣,一宣有半谓之欘,一欘有半谓之柯,一柯有半谓之磬折。

【原文】

1.车人之事〔1〕,半矩谓之宣〔2〕,一宣有半谓之欘〔3〕,一欘有半谓之柯〔4〕,一柯有半谓之磬折〔5〕。

【注释】

〔1〕车人:制造牛车(双辕)的工匠。兼制耒。

〔2〕半矩谓之宣:矩,工匠量直角的曲尺,亦作角度单位,即今90度的直角。半矩则为45度的锐角,称为“宣”,也是角度单位。

〔3〕一宣有半谓之欘(zhú):一宣有半,即今67.5度的夹角。欘,斧、锄等自然弯曲的把。锄等与柄间有锐角,此处借用为角度单位,即今67.5度。《说文·木部》曰:“斫也,齐谓之鎡錤(锄)。一曰斤柄,性自曲者。从木属声。”

〔4〕一欘有半谓之柯:一欘有半,即今101.25度的钝角。柯,本义斧柄。斧与柄间有钝角,此处借为角度单位,即今101.25度。《说文·木部》曰:“斧柄也。从木可声。”按,《注疏》本“之”上脱“谓”字,以上下文例之,此处亦当曰“谓之柯”,他本亦皆有“谓”字。

〔5〕一柯有半谓之磬折:一柯有半,即今151.875度的钝角。磬折,本义磬的顶角(鼓上边与股上边所夹之角),此处借用为角度单位,即指151.875度的钝角。按,此处所记磬折之度与《磬氏》略异(参见彼处注)。春秋后期以前,编磬形制尚未定型。春秋末期,逐渐趋于规范化,磬的顶角约为一百五十余度,故被定为角度单位。《考工记》此节矩、宣、欘、柯、磬折等,作为当时工程建设上实用的一套角度定义,大约形成于春秋末期。当时已经有了表示抽象的角的概念的专有名词,有了一些用作技术规范的特定角度。战国时期,磬折等角度定义曾广泛流传,并在早期工程技术中发挥了一定作用。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磬折型编磬,可以作为这套实用角度定义流传之广的例证(闻人军《“磬折”的起源与演变》,《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第2期;关增建《<考工记>角度概念刍议》,《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年第4期)。

【翻译】

车人制作器物的事,直角的一半叫做宣,一宣半的夹角叫做欘,一欘半的夹角叫做柯,一柯半的角度叫作磬折。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