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辀人为辀〔1〕。辀有三度〔2〕,轴有三理〔3〕。国马之辀深四尺有七寸〔4〕,田马之辀深四尺〔5〕,驽马之辀深三尺有三寸〔6〕。轴有三理:一者以为媺也〔7〕;二者以为久也;三者以为利也〔8〕。
【注释】
〔1〕辀(zhōu)人为辀:辀人,制作车辀的工匠。辀,马车(即小车)上的独臂曲辕。《方言》曰:“辕,楚卫之间谓之辀。”楚人称曲辕为辀。按,辀、辕有别:辀曲辕直,辀用于小车(兵车、田车、乘车),一车一辀,穹隆而曲形,前端有衡,衡左右各有一轭,两匹服马各套一轭;辕用于大车(即载货的牛车),是平行的两根,为直杠,牛套在两辕间。据《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南齐时有人盗发楚王冢,曾得科斗书《考工记》竹简,此为《考工记》曾在楚地流传的证据。1978年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出土了十二件龙首曲辕(辀)明器(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考古学报》1982年第1期)。可以推测,楚地人或有可能参与了《考工记》的增益工作。
〔2〕三度:即下文所说国马之辀、田马之辀、驽弓之辀的三种不同的高度。度,计量长短高矮的标准。郑《注》曰:“度,深浅之数。”
〔3〕三理:即三项质量标准,即下文“一者以为美也,二者以为久也,三者以为利也。”理,要求,标准。
〔4〕国马之辀深四尺有七寸:国马,国中优良的马,用以架兵车、乘车等。郑《注》曰:“谓种马、戎马、齐马、道马,高八尺。”又据郑《注》,辀距地为八尺七寸。辀前端加有衡,辀高即衡高。
〔5〕田马之辀深四尺:田马,田猎时驾车的马,高七尺。据郑《注》,田车之轸高三尺七寸,加上辀高四尺,则辀衡距地七尺七寸。
〔6〕驽马之辀深三尺有三寸:驽马,劣马,能力低下之马,为百官官府拉车服役,高六尺。据郑《注》,驽马所驾车之轸高三尺四寸,加上辀高三尺三寸,是辀衡距地六尺七寸。
〔7〕媺(měi):同“美”,善,好。郑《注》:“无节目也。”此指无节疤而美观光滑的木材。
〔8〕利:运转便利。
【翻译】
辀人制作辀。辀有三种高度,轴有三项标准。国马驾车所用的辀下距轸高四尺七寸,田马驾车所用的辀下距轸高四尺,驽马驾车所用的辀下距轸高三尺三寸。制作车轴有三项标准:一要光滑好看,二要经久耐用,三要插入毂中粗细适度运转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