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凡祭祀社壝用大罍〔1〕,禜门用瓢赍〔2〕,庙用脩〔3〕,凡山川、四方用蜃〔4〕,凡祼事用概〔5〕,凡疈事用散〔6〕。
【注释】
〔1〕祭祀社壝用大垒:社壝,即社稷坛及周围矮墙。罍,盛酒器,圆形或方形,小口,广肩,深腹,下有圈足,上有盖,肩部有两耳或两环耳,饰有云雷图纹。
〔2〕禜(yínɡ)门用瓢赍:禜,掌管水旱之神,此指为禳除水旱等灾害而举行的祭祀。门,谓国都城门。瓢,谓葫芦。赍,通“脐”,指葫芦之腹。瓢赍指把葫芦锯成瓢作酒尊。责,杜子春读为“粢”,训为盛。
〔3〕脩:及下文蜃、概、散,郑《注》以为“皆漆尊”。又说“脩”读为“卣”,是一种“中尊,谓献、象(皆尊名)之属”。所谓“中尊”,是就其尊贵程度次于彝,而尊于罍。据程瑶田说,周制,酒尊有上中下三等:六彝是上等酒尊,实以郁鬯;六尊是中等酒尊,实以五齐;六罍是下等酒尊,群臣用以自酢。
〔4〕蜃:据《注》《疏》,是一种漆画蜃形的酒尊。
〔5〕凡祼事用概:祼,郑《注》曰:“当作‘貍’,字之误也。”貍,即《大宗伯》“貍沈”。贾《疏》曰:“若祼,则用郁,……而用概尊,故破从‘埋’。埋谓祭山林。”所谓概尊,据《注》《疏》,是一种表面涂黑漆,尊腹有漆画朱带的酒尊。
〔6〕凡疈事用散:疈事,贾《疏》曰:“即《大宗伯》云‘疈辜祭四方百物’者也。”散,一种无装饰的单色漆尊。郑《注》曰:“无饰曰散。”王国维《观堂集林》则认为“散”是“斝”的讹字。姑从郑说。
【翻译】
祭祀盛酒的器具,凡是设坛祭祀社稷就用大罍,因水旱而在国都城门举行禜祭就用葫芦锯成瓢盛酒,宗庙祭祀就用卣尊,凡是祭祀山川、四方就用蜃尊,凡是行埋祭祭祀山林川泽,就用概尊,凡是毁折牲体祭祀四方的小神,就用散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