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

周礼又称周官,是现存儒家“十三经”中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涉及古代官制、礼制、军制、田制、税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为我国西汉末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在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历代对《周礼》的研究

《周礼》体大思精,文繁事富。自刘歆校理《周礼》,并尊之为经以后,历代学者研究训释、考辨《周礼》的成果极为丰硕。据王锷《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统计,汉代至1999年,历代学者研究《周礼》的专著已达551部,单篇论文已达457篇。训释文字以郑玄注、贾公彦疏《十三经注疏》本的《周礼注疏》和孙诒让的《周礼正义》为最精审。考辨性文字从汉代以来也有不少。乾隆十三年鄂尔泰等奉敕撰作的《周官义疏》可作参考。

西汉末期,杜子春师从刘歆研习《周礼》,并撰有《周官注》。东汉郑兴、郑众父子以及贾逵师徒从杜子春研读《周礼》,三人各自撰有《周官解诂》。东汉研究《周礼》的学者还有卫宏(《周官解诂》)、班固(《周礼班氏义》)、张衡(《周官训诂》,佚)、马融(《周官传》)、临硕(《周礼难》)、郑玄等人。马融《周官传》“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后汉以来始就经为注”。东汉末年经学大家郑玄的《周礼注》成就最显著。郑玄学问渊博,精于“三礼”,其注释功力极深,兼采今古文,“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广泛融会吸取杜子春、郑兴、郑众、卫宏、贾逵、马融等人的研究成果,广搜博稽,训释经文,阐述礼制,正读字音,纠正衍误,可谓是《周礼》学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和总结,对“三礼”的定型起了重要作用。郑玄注《周礼》、《仪礼》、《礼记》,著《三礼目录》,《周礼》跃居“三礼”之首。他还有《答临硕周礼难》、《周礼郑氏音》、《周礼序》,今各存辑佚本一卷。

魏晋时期,音韵学取得突出的成就,反切注音法广为推广,音义之学(为古书注音释义)大兴。当时出现许多《周礼》的音义之作,如晋王肃、干宝、刘宗昌、徐邈、李轨、聂熊等皆撰有《周礼音》。古文经学家王肃排斥郑注经传,依据马融的经说为古文经重作注解,在《周官礼注》中,曾对《周礼》作全面系统的阐释,与郑玄各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今亡佚)。孙略问、干宝驳、虞喜撰《周官驳难》,“是书盖……四家问难,合为一编”。《周礼》为学者辩难讨论且合为一书,显见深受学界重视。西晋官方以王肃礼学为主,但郑玄礼学仍在学者中流行,尤其是东晋后,郑玄礼学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

南北朝时期,经学有南学、北学之分,然礼学则同尊郑玄。这一时期,南朝宋雷次宗(《周礼注》)、梁崔灵恩(《集注周官礼》)、陈戚衮(《周礼戚氏音》),北周沈重(《周官礼义疏》)、熊安生(《周官义疏》)等,取得了较高成就。据《周书·熊安生传》,熊氏初从陈达受《三传》,又从房虬受《周礼》,并通大义,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东魏天平中,受《礼》于李宝鼎,遂通《五经》。然专以《三礼》教授弟子,自远方至者千余人,乃讨论图纬,捃摭异闻,先儒有未悟者,皆发明之。

唐代初年贾公彦的《周礼疏》,是继郑玄《周礼注》之后又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周礼》研究著作,可谓汉代以来《周礼》学的第二次全面总结。他本于郑玄《周礼注》,在晋陈邵《周官礼异同评》、北周沈重《周官礼义疏》等的基础上,集合魏晋六朝各家见解阐释郑注,旁征博引,增益阐发。朱熹《朱子语录》称“五经疏中,《周礼疏》最好”。《四库全书总目》云:“公彦之《疏》,亦极博核,足以发挥郑学。”该书推本郑《注》,与后者合刻流行,使郑学益有独尊之势。

宋代经学家的阐释训诂简明而更注重义理之学。《周礼》研究亦然。宋代的《周礼》研究呈现出较为繁盛的局面,研究整理《周礼》的著作约有105部,而今存本不多,仅有不足二十种。其中王安石《周官新义》(书名亦作《周礼新义》)在当时影响较大。其书是为变法服务,然训诂多用字说,依经诠义,发挥经义,不失为儒者之言,亦有可取处。其后,王昭禹《周礼详解》、王与之《周礼订义》、林之奇《周礼讲义》都祖王安石之说以释《周礼》。王与之《周礼订义》是宋代重要集解之作,以宋代诸儒之说为主,附存宋以前旧说,采五十一家之说,其中唐以前仅有六家,其余四十五家为宋人之说,宋人论《周礼》之精华集于是书,宋人《周礼》研究赖此书以存大貌。以图解的形式注释《周礼》,是宋代《周礼》研究的特点之一。主要有:王洙《周礼礼器图》、陈祥道《周礼纂图》、龚原《周礼图》、吴沆《周礼本制图论》、郑伯谦《太平经国之书》(首列成周官制、秦官制、汉官制、汉南北军四图)、项安世《周礼丘乘图说》、郑景炎《周礼开方图说》、聂崇义《三礼图集注》等。此外,《周礼》专题研究著作有:周必大《周礼庖人讲义》、夏休《周礼井田谱》、林亦之《考工记解》、曹叔远《周礼地官讲义》、魏了翁《周礼井田图说》,等等。

元明时期,对《周礼》的研究并未停止,研究整理著作有一百一十余部,但株守宋人之说,多无所发明。元毛应龙《周官集传》十六卷,参考诸家训释,引据广博,于宋郑锷《周礼解义》等人之书,所采尤多,自注亦不苟。宋以来诸儒散佚之书,藉其得存大略。明方孝孺《周礼考次目录》,凡驳而未纯、迂而难信者,皆著论辨析,其考次《周礼》,较王与之、俞庭椿所订者更为有理。王应电《周礼传》十卷、《图说》二卷、《翼传》二卷,论说较为醇正,略于考证,而义理多所发明。《图说》稽考传义,《翼传》为七篇论文。

清代学者在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一时期经学研究的特点是:反对宋学,继承、恢复汉学,以训诂考据见长,规避思想义理。《周礼》研究此时也最为昌盛,名家辈出,著作宏富,约有二百五十余部。其中,惠士奇《礼说》,征引广博而皆有本源,辩论繁复而悉有条理。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融会郑注,参以己说,于经义多所阐发,所解《考工记》尤为精核。沈彤《周官禄田考》,搜采慎而会悟妙,次序宜而文词洁,论说精密淹通,可谓特出之作。鄂尔泰等《周官义疏》,采掇群言,分为正义、辩证、通论、余论、存疑、存异及总论等七例,《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评之曰:“是编秉承睿鉴,精粗并贯,本末兼核,实为集汉学、宋学之成。”戴震《考工记图》,全录经文及郑注,以己说补注,详于考核训诂,间有新义,且绘图54幅,颇便对照。段玉裁《周礼汉读考》是其治经学、小学集大成之作,摘录经文及旧注,详加疏通证明,辨通精核,阐释明确,于字之正借、声之分合,剖析细密,是便于初学《周礼》的重要典籍。程瑶田《考工创物小记》,详考名物制度及命名精义。阮元博学淹通,精研经学,提倡朴学,长于考据。其《考工记车制图解》,本于郑注,而加以辨析是正,于车制发明新义甚多。阮元《附释音周礼注疏》及其后附的《校勘记》,让人广泛搜校各本及陆德明《音义》,最后由阮氏统稿,此书是清人校勘《周礼》的最佳版本。

清末孙诒让的《周礼正义》,是清代《周礼》学的集大成之作。孙氏费时近三十年,博采历代注疏,详加考核,辨析折中,文极简赅,训释精当,可谓是《周礼》学的第三次总结。全书凡86卷,二百三十余万言。此书有四大特点:其一,提纲挈领,以太宰八法为纲领,抓住《周礼》纲领。对三百余职官详为钩考辨析,展示全书内在联系。其二,征引宏富,博采众长,廓清是非,不强为牵合。采取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对待前人注疏持论客观,正确者详加援引、引申,错误者加以纠正,既吸收以往注疏的正确成果,又澄清误说。群经诸子及唐宋以来至清代各家研究《周礼》的重要成果几乎甄录无遗。引文标明篇目,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复查。其三,究极群书,持论宏通,而无门户之见。如对于重要的名物制度,往往加以总结论述。对郑玄与王肃之说,虽然推崇郑注,但又客观指出郑注亦有其短,王注不可尽废,“无所党伐,以示折衷”。其四,释经简单,释注详尽。该书代表了清人经学新疏中的最高成就,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评价为:“这部书可算清代经学家最后的一部书,也是最好的一部书。”

20世纪以来,对《周礼》的研究更为深入,研究角度侧重在成书年代、思想体系(政治、经济、管理、法律、文学等)、名物典章、语言学诸多方面。较为重要的研究著作有:刘师培《周礼古注集疏》及《西汉周官师说考》(均见于凤凰出版社1997年版《刘申叔遗书》),郭沫若《周官质疑》。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夏纬瑛《<周礼>书中有关农业条文的解释》(农业出版社1979年),周世辅等《<周礼>的政治思想》(东大图书公司1981年),钱玄《三礼名物通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侯家驹《周礼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李普国《<周礼>的经济制度与经济思想》(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彭林《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金春峰《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时代新考》(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刘兴均《<周礼>名物词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朱红林《<周礼>中商业管理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张全民《<周礼>所见法制研究:刑法篇》(法律出版社2004年),李玉平《<周礼>复音词郑玄注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温慧辉《<周礼·秋官>与周代法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丁进《周礼考论——周礼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阎步克《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中华书局2009年)等。日人《周礼》研究著作,则有:林泰辅《周公及其时代》(大仓书店1915年),东川德治《王道最古之法典周礼讲义录》(周礼讲义录发行所1934年),滨薰明《周礼研究》(东京东洋政治学会1949年),加滕虎之亮《周礼经注疏音义校勘记》(无穷会影印,1957、1958年),本田二郎《周礼通释》(秀英出版社1977、1979年)等。诸作多能深入《周礼》内部,反复考辨,精义纷呈,展现了《周礼》研究的新成果。

对《周礼》全文进行注译的著作有:林尹《周礼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王宁主编《评析本白话三礼·周礼》(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罗宗阳等《十三经直解·周礼直解》(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许嘉璐主编《文白对照十三经·周礼》(广东教育出版社等1995年),钱玄、钱兴奇、王华宝、谢秉洪《国学基本丛书·周礼》(岳麓书社2001年),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吕友仁《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重要的《周礼》索引、辞典等工具书有: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周礼引得附注疏引书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重印),日人野间文史《周礼索引》(日本福冈中国书店1989年),栾贵明、田奕《十三经索引·周礼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钱玄、钱兴奇《三礼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十三经词典编纂委员会《十三经辞典·周礼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等,颇便研究参考。

补冬官之缺的《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手工业工艺技术专著。郭沫若以为其成书于春秋末年之齐国。闻人军指出,“《考工记》采用齐国的度量衡制度,引用不少齐国方言,大部分记载能和战国初期的出土文物资料相印证”,推定《考工记》为“战国初期齐国的官书”。闻氏说较为学界认可。历史上专为《考工记》作注释的著作亦很多,如宋人林希逸的《鬳斋考工记解》,清人戴震的《考工记图》,程瑶田的《考工创物小记》,阮元的《车制图考》,郑珍的《轮舆私笺》等。当代亦时有新著,如:贺业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008年)。戴吾三《考工记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刘道广、许旸、卿尚东《图证考工记:新注、新译及其设计学意义》(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均有可观之处。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