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全书共6篇:《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每篇各包括多个官职,每官之下都详细记载其人数、职务等。其中《冬官》存目无文,汉人以《考工记》补入。《周礼》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一些社会改革家和思想家从《周礼》中吸收了许多养料,以进行现实政治改革。
《周礼》的基本框架是政治制度、设官分职。通过各个官职具体职责的说明,显示一个相当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上以神权观念为庇护,下以王权政治为主体,政治、经济、教育、风俗、军事等各个方面,无不在统一的“礼”之下行事。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及至“万民”,均依据既定礼仪行事,从而形成上下相安、万民和谐的礼仪之邦,反映了儒家的主要思想倾向及其社会、政治理想。
《周礼》以记述职官职能来汇集当时的各类制度,是一部“设官分职”的国家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的法规总集。全书依据职能将政府机构分为六大部门,除冬官全部亡佚外,地官司禄,夏官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掌疆、司甲,秋官掌察、掌货贿、都则、都士、家士等职文也亡佚了。现存的五篇,每篇皆由叙文、叙官、职文三部分组成。叙文简叙该官设置之由,相当于总论,皆以“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数语冠其首。叙官列举该官所属之官府、爵位、人员编制并体现领属关系。六大官府各司其职,国有大事,如祭祀、宾客、丧荒、军旅、田役、敛弛,则六官各府协同办理,谓之“六联”。故《周礼》职文多由该官之专职、该官在大事协办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官的日常事务和例行事务等三部分组成。职文规定每一官员的具体职责。六大官府所属主要官府的官员设置和人员编制皆有定数,一曰正,总揽全局之正长;二曰师,正长之副;三曰司,掌一部门;四曰旅,掌一专项事务;五曰府,保管文件档案财物;六曰史,处理起草文书;七曰胥,十徒之长;八曰徒,行走传达。此谓之“八职”。各官府系列所属人数不一,天官63职,地官78职,春官70职,夏官70职,秋官66职,冬官(《考工记》)有工匠30职,共377职。有的职官有职官名而无职文,明确有职能记载的有366职。据孙诒让《周礼正义》统计,五官府可统计之供职人员为57079人,估算加上冬官人数,王国境内政府机构供职人员当为六万以上,有爵者约占十分之一。
天官掌“邦治”,又谓之“治官”。地官掌“邦教”,又谓之“教官”。春官掌“邦礼”,又谓之“礼官”。夏官掌“邦政”,又谓之“政官”。秋官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又谓之“刑官”。冬官亡佚。汉人以《考工记》来弥补。《天官·小宰》中云:“六曰冬官,其属六十,掌邦事。”“六曰事职,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据此,历来认为冬官当为“司空”还是可信的。“司空”一职,唐虞时代已有。《尚书·舜典》云:“伯禹作司空。”《洪范》列“八政”也有“司空”。郑玄笺《诗经·大雅·绵》云:“司空,卿官也,掌营国邑。”颜师古注《汉书·百官公卿表》云:“空,穴也。古人穴居,主穿土为穴以居人也。”可见“司空”原本掌管营建土穴,后泛指一切工程。而作为“司空”职官替代内容被补入《周礼》的《考工记》,则是另外一部主题集中而有特色的独立科技著作。
《考工记》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第一部杰作。其结构可分为两部分:开头为总论,论述百工的重要,提出“国有六职”,即,“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埶,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其后记载轮人、舆人、辀人、筑人、冶人、桃人等当时官营手工业的三十种工匠之职,包括“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详细记载各种器物的名称、规格、工艺要求及制作过程。
《周礼》体大思精,结构缜密。六官职事复杂繁琐,但作者归纳概括成若干条原则。如天官系统太宰的职务,作者归纳为“六典”(明其统摄其他五官的地位)、“八法”(官员任用、考核、监察等官府治理原则)、“八则”(都鄙治理原则)、“八柄”(辅助君王运用生杀予夺权柄驾驭官吏)、“八统”(驾驭百姓)、“九职”(解决国民生计)、“九赋”(国家财政收入)、“九式”(国家财政支出)、“九贡”(广开财源)、“九两”(联络百姓)等。可以看出,《周礼》全方位汇集了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经济、军事、科技等各类典制,具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周礼》保存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宝贵资料。《周礼》记载的建国设官,是带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君主专制政体。《周礼》反映的政治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影响极其深远。如全书对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的设置,在后代基本付诸实施。隋代设置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唐代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宋因唐制;元仅改尚书省为中书省;明代废中书省,于是吏部又恢复了统辖地位;清因明制,清末六部才有所增改。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中央官制,都与《周礼》六官框架有关联。历史上不少人在进行社会变革时,往往参用《周礼》。如王莽依据《周礼》改汉制;苏绰借鉴《周礼》改革官制;北宋王安石变法,亦自称取法《周礼》,反对派亦云“王安石以《周礼》乱天下”。
《周礼》保存了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宝贵资料。《周礼》的理刑思想重在未犯罪前的纠治。其立足点是以教立国。《秋官·士师》的“五禁”(宫禁、官禁、国禁、野禁、军禁)是为防患于未然。《周礼》对案情的审定十分审慎,订有三刺(讯群臣、群吏、万民,查明实情)、三宥(即宽恕因“不识”、“过失”、“遗忘”而杀人,区分有意行凶、误杀)、三赦(赦免幼弱、老耄和蠢愚)之法。对于万民之间的诉讼,《周礼》依据券书和契约决断。其刑法还体现出恤刑的意向。
《周礼》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宝贵资料。《周礼》重视祭祀、卜筮。如《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负责礼制的春官首推大宗伯,所列五礼,祭礼(吉礼)居其首。祭祀对象为天神、人鬼、地祇三类。祭祀方式、祭品、祭器有种种不同。由此后世创造了灿烂的祭祀文化。《周礼》还崇尚乐舞,以之作为陶冶品性、祭祀鬼神、显示等级地位的手段。“大司乐”职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又明确提出以乐序尊卑,“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书中乐器种类、名称繁多,皆有助于考察古代文化风尚。
《周礼》保存了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宝贵资料。《周礼》对万民的教化,强调读政令和习礼乐。“大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寇”分别以各自制订的治法、教法、政法、刑法于夏历十一月宣布于邦国都鄙,并于象魏悬挂,让万民观览。“小宰”、“小司徒”、“小司马”、“小司寇”又于第二年夏历正月再公布一次,并摇动木铎晓谕众官和百姓。习礼乐是对万民的行为、道德规范的熏陶和训练。“大司徒”的十二教,礼教占五条(祀礼、阳礼、阴礼、乐礼、仪辨)。作为乡学教学官法“乡三物”中的“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也都属于礼的范畴。《周礼》突出道德教育中音乐的感化作用。“大司乐”职掌教国学的教法、治王国的学政,它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强调乐语盛行,乐舞不衰,以达到处世和谐的目的。《周礼》的教育组织有国学(国家所设,培训贵族子弟)和乡学(地方学校,庶民可入学)等形式。
《周礼》保存了我国古代经济制度的宝贵资料。《天官·太宰》十条官法有四条(九职、九赋、九贡、九式)属于理财范围。《地官》七十八职,除六职掌有关教育事项和六职掌管祭祀外,其余全是执掌有关地政、人力、物产和流通的人员。《周礼》把均分耕地当作经济中的首要问题,“小司徒”一职把土地分成三等,按人口、劳力多少加以分配。《周礼》强调完善水利灌溉系统、选种和注意种植方法,改良土壤和按不同土质施肥,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司徒”、“草人”、“司稼”、“遂人”、“稻人”等职中皆有记载。《周礼》对农民的负担和分配,采取均衡制。《地官》中“司稼”、“均人”、“载师”皆为掌均万民之食、均地守、均地职的官员。《周礼》对经贸工商采取抑制政策,并注意开源节流,重视财富积累与均节财用。通过加强户籍管理,精确统计人口,按人口和土地纳税,强化农民承担的九功、九赋、力征、军赋等多种义务。《周礼》的财经管理制度十分严密。《天官》“大府”、“玉府”、“内府”、“外府”、“司会”、“司书”、“职内”、“职岁”、“职币”等九职则分掌治藏和会计,各有职司而互相牵制,形成一个严密的财经管理体系。
《周礼》保存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宝贵资料。《考工记》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所列30个工种6类工匠,包括以“轮人”、“舆人”、“辀人”与“车人”等为代表的制车系统;由“金有六齐”统率,包括“筑氏”、“冶氏”、“桃氏”、“凫氏”、“栗氏”与“段氏”等的铜器铸造系统;以“弓人”、“矢人”、“冶氏”、“桃氏”、“庐人”、“函人”与“鲍人”等为代表的弓矢兵器、制革护甲系统;以“梓人”、“玉人”、“凫氏”、“人”、“磬氏”、“画缋”、“钟氏”等为代表的礼乐饮射系统;以“匠人”为代表的建筑水利系统;以“陶人”、“瓬人”为代表的制陶系统等各类工艺技术系统,涉及造车、冶炼、制兵(武器)、治皮、施绘、装饰、雕刻、水利设施、测量、制陶等多种工艺,详细记载了各种工艺的原料、制作过程和制作原理,包含着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数学及度量衡等多学科知识。无怪乎《考工记》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评价为“研究中国古代技术史的最重要的文献”。
《周礼》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资料,可谓中国早期散文的经典之作。论者指出,《周礼》的文学思想,应包括神话、诗歌、散文思想及其文艺批评思想,具体包括《周礼》对于神话、诗歌、散文的制作者、读者、使用者和批评者的心理、审美趣味等方面的规范与影响;神话与《周礼》的互相关系,包括《周礼》对神话的利用和制约;《周礼》体系中的诗乐构成、适用情况、传播情况;《周礼》规范下的诗歌创作与编纂;《周礼》表现的各种礼乐制度对文章写作的需要,对行政文本、史传、铭文创作的影响等诸多方面。事实上,《周礼》的文学价值,还远不止于此。
《周礼》还保存了丰富的上古语言文字资料。从文字学方面看,该书经文保存了数十个古文字形,有些可以与出土铜器铭文、简帛等文献字形做对比研究。从词汇学角度看,即以汉代郑玄《周礼注》的复音词标准出发,《周礼》复音词一共有3359个,如果不计词性只计词形,则有3331个。这些都是研究《周礼》时代古代汉语的宝贵语料。对于《周礼》日渐深入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必将有助于推进《周礼》成书时代、作者及该书整体思想内涵的研究。
要之,《周礼》汇集了早期国家体制种种典制与设想的宝贵资料,兼具儒家、法家及阴阳五行等思想,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