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

周礼又称周官,是现存儒家“十三经”中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涉及古代官制、礼制、军制、田制、税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为我国西汉末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在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周礼》的发现、书名及篇数

在儒学经典中,《周礼》是最晚出的一种,该书仅有古文,没有今文。

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则《周官》是西汉初期景武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献书中收集所得,藏于汉宫秘府中,长期未曾公之于世。

《史记·封禅书》载,武帝与公卿诸生议封禅,“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贾公彦《周礼疏序》则称“《周官》,孝武之时始出,秘而不传。《周礼》后出者,以其始皇特恶之故也”。据此,则明确论及《周礼》出于武帝时。史载西汉末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发现此书,先后著录于《别录》、《七略》,《周礼》至此正式公开。

《周礼》现世后,先后出现多个名称。初现时,称为《周官》,这是今存史籍对该书最早的称谓。哀平之世,刘歆作《七略》,名之为《周官经》。王莽居摄(公元6年)之后,刘歆为国师,认为该书是“周公致太平之迹”,故更《周官经》为《周礼》,立为官学,成为官方承认的经典。

东汉时期,《周官》、《周礼》二名并用,至汉末郑玄作注,取用《周礼》之名,其《仪礼》注文、《礼记》注文等,亦均称《周礼》。由于郑玄《周礼注》被视为经典,从而使《周礼》之称进一步巩固。

魏晋时,《周官》之称仍时与《周礼》之名并存。南北朝时,有学者综合二名,将其称为《周官礼》。

唐高宗时,贾公彦据郑玄《周礼注》作《周礼疏》五十卷。文宗开成年间刻成的石经,称为《周礼》。至此,《周礼》之名最终确立。然后代注疏,仍偶见有称《周官》者。

自河间献王晚年将此书献于朝廷之后,百余年间,少人问津。迨刘歆将其著录于《七略》中的《六艺略》时,称“《周官经》六篇”及“《周官传》四篇”,然此六篇《周官经》实为五篇,《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补足。刘歆的弟子杜子春作《周官注》,已对《冬官考工记》作注释。但《汉书·艺文志》对此并无说明,而《周官传》四篇又亡于兵燹,东汉之初已不得见。于是众说纷纭。马融以为《考工记》是刘歆所补,陆德明《经典释文》和《隋书·经籍志》则以为是河间献王所补,孔颖达又认为是汉文帝令博士所补(此说不足信),贾公彦则判定为六国时所补。郑玄《三礼目录》中《冬官考工记第六》下云:“《司空》之篇亡,汉兴,购求千金不得。此前世识其事者,记录以备大数,古《周礼》六篇毕矣。”郑玄之说,较为合理。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