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

周礼又称周官,是现存儒家“十三经”中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涉及古代官制、礼制、军制、田制、税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为我国西汉末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在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凫氏为钟。两栾谓之铣,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钲上谓之舞,舞上谓之甬,甬上谓之衡。钟县谓之旋,旋虫谓之干。钟带谓之篆,篆间谓之枚,枚谓之景。于上之攠谓之隧。

【原文】

1.凫氏为钟〔1〕。两栾谓之铣〔2〕,铣间谓之于〔3〕,于上谓之鼓〔4〕,鼓上谓之钲〔5〕,钲上谓之舞〔6〕,舞上谓之甬〔7〕,甬上谓之衡〔8〕。钟县谓之旋,旋虫谓之干〔9〕。钟带谓之篆〔10〕,篆间谓之枚,枚谓之景〔11〕。于上之攠谓之隧〔12〕。

【注释】

〔1〕凫氏为钟:凫氏,掌管铸钟、鼎的工匠。钟,古代乐器,被视为众乐之首。商周钟呈合瓦式扁圆形,悬挂在筍虡(即乐器架)上,叩击发声。成套演奏的一组钟称为编钟。

〔2〕两栾谓之铣(xiǎn):两栾,钟口的两个角。按,钟为合瓦式扁圆形,钟口的两角称栾(luán),又称铣。孙诒让曰:“栾者,小而锐之貌。《说文·山部》云:‘峦,山小而锐者。’钟两角亦小而锐谓之栾,犹山小而锐谓之峦矣。”

〔3〕铣间谓之于:于,钟口两角之间的钟唇。按,铣的最下端即为钟口之两角,呈两锐角形。杜子春云:“铣,钟口两角。”

〔4〕于上谓之鼓:鼓,于上供撞击的钟体部位。按,钟体有两个侧面,每一侧面被分作上下两部分,下边供撞击处即鼓。程瑶田《创物记》曰:“于上为钟体下段击处,故谓之鼓。”

〔5〕鼓上谓之钲(zhēnɡ):钲,鼓上供撞击的一截钟体。《创物记》曰:“鼓上为钟体之上段正面也,谓之钲。”

〔6〕钲上谓之舞:舞,钟体的顶部,椭圆形。《创物记》曰:“钲上为钟顶,覆之如庑(屋顶),故谓之舞。”

〔7〕甬:铸在钟顶上的柄。按,钟柄、钟体皆下大上小。

〔8〕衡:甬(钟柄)上端的圆形平面。

〔9〕“钟县谓之旋”二句:旋,钟柄上纽中用以悬钟的铜环(因环可在纽中旋转,故名),亦名钟县(悬)。旋虫,甬下部约占甬长三分之一处用作装饰的兽形钟纽,亦名干。虫,谓野兽。王引之曰:“干之为言犹管也。”按,因旋在甬的下部且偏在一边,故悬钟时钟体倾斜。

〔10〕钟带谓之篆:钟带,指钲上的纹饰区,纵三条,横四条,十字交叉分成十二方格,又名篆。《创物记》曰:“钲体正方,中有界,纵三横四,为钟带,篆起(隆起),故谓之篆。篆之设于钲也,交午(即交错)为之,中含扁方空者六。空设三枚,三六十八枚,故两钲凡三十六枚。枚之上下左右皆有篆,故曰‘篆间谓之枚’也。”按,枚(参下注)状如乳头,故称钟乳。

〔11〕“篆间谓之枚”二句:枚,即篆间突起的钟乳,又名景。《创物记》曰:“枚,隆起有光,故又谓之景。”按,枚既是一种装饰物,其存在又构成了分音频小单元的负载,对高频部分音波起到加速衰减的作用,使音色更加优美。

〔12〕攠(mí)谓之隧:攠,磨错,磨损。此指钟体上因撞击而磨损发光的部位,又称遂。隧,据俞樾校,当作“遂”。阮校曰:“‘遂’是古字,《说文》无‘隧’字。隧乃后世俗字耳。”郑《注》曰:“所击之处攠弊也。隧在鼓中,窐而生光,有似夫隧(日光下取火用的铜凹镜,鼓上攠与之相似)。”按,钟腔内从钟口延伸至钲部下缘处呈突起状的为音脊,呈凹状的为遂,二者是钟准确发出两个乐音的关键部位,皆供磨错调音之用。音脊、遂分别与第一基频、第二基频的节线位置相吻合。当正鼓部(内侧有遂)受敲击处于波腹时,侧鼓部就处于波节,反之亦然。遂和音脊厚度直接关系到两组振动系统的刚度和质量分布,对第一、第二基频的高低起着决定性影响。

【翻译】

凫氏制作钟。钟口两角的两栾叫做铣,两铣之间的钟口边沿叫做于,于上敲击的钟体部位叫做鼓,鼓上边的钟体部位叫做钲,钲上边的钟顶部分叫做舞,舞上边的钟柄叫做甬,甬顶端的平面叫做衡。设在甬下部用于悬挂钟的圆环形钟悬叫做旋,半圆形饰有兽形的旋虫叫做干。钲上隆起的钟带纹饰叫做篆,篆之间钟乳状隆起物叫做枚,枚也叫做景。于上面因撞击呈凹坑而生光的部位叫做遂。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