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面世后,其成书年代和作者问题,就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激烈争辩,近现代学界依然争论不休,迄无定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西周初年周公手作说
即认为《周礼》是西周周公姬旦亲自撰作。刘歆首创此说。他认定其为“周公致太平之迹,迹具在斯”,即为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因袭其说,在《周礼·天官·叙官》“惟王建国”之下注曰:
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营邑于土中。七年,致政成王,以此礼授之,使居雒邑,治天下。
其后一大批学者,如唐代的孔颖达、贾公彦,宋代的王安石、张载、李觏、曾巩、司马光、朱熹,清代的魏源、汪中、惠士奇、江永、孙诒让等也都力主此说。唐贾公彦在《序周礼废兴》中说:“唯有郑玄遍览群经,知《周礼》者乃周公致太平之迹,故能答林硕之论难,使《周礼》义得条通。”南宋朱熹明确指出:“《周礼》是周公遗典也。”称之“盛水不漏”,认为非周公不能作。清末经学大师孙诒让《周礼正义序》曰:“粤昔周公,缵文武之志,光辅成王,宅中作雒,爰述官政,以垂成宪,有周一代之典,炳然大备”;又在《周礼正义略例十二凡》中说:“此经为周代法制所总萃,闳章缛典,经曲毕晐。”
周公作《周礼》说在古代影响最大,信从者最多。但各家均未能提供可靠的证据。此说尚存在疑点,如,《周礼》中官职名称、公田大小与周初的实际情况不合,而且文字风格也与当时实际不符。故周公作《周礼》说当存疑。
2.作于西周、作者不详说
持此说的主要为现当代学者。如蒙文通在《从社会制度及政治制度论周官成书年代》中认为,《周礼》“虽未必即周公之书,然必为西周主要制度,而非东周以下之治”。日本学者林泰辅的《周官著作时代考》,对《周礼》所见天神、地祇、人鬼,以及伦理思想、政治制度等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周礼》作于西周末的厉王、宣王、幽王时期。陈汉平在《西周册命制度研究》一书中,就册命金文所见西周官制多与《周官》内容相合之现象对《周礼》成书年代进行推断,表示其倾向于《周官》成书在西周之说。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一书将《周礼》与金文对照研究,通过出土金文“裘卫”考证《周礼》“司裘”,指出“司裘官名只见于《周礼》”,其它任何古书都是没有的,他进而认为这充分表明了《周礼》的真实可据,同意《周礼》一书产生于西周的观点,但不认定它一定是周公所作。汤斌、白玉林《周礼概述》认为,仅就根本制度和经济水平来考察,《周礼》的设官分职是以西周前期的社会现实为基础的。朱谦之《周礼的主要思想》说:“此书中所用古体文字,不见于其他古籍,而独与甲骨文金文相同,又其所载官制与《诗经》之‘大雅’、‘小雅’相合,可见非在西周文化发达的时代不能作。”训诂学者洪诚从语法角度探讨《周礼》的成书年代,他在《读<周礼正义>》中指出,《周礼》成书当于西周宣王中兴时代,最晚不会晚于东周惠王后。
3.作于周室东迁之后,平王至惠王之间说
当代有学者认为,《周礼》“成书最晚不在东周惠王后”。金景芳在《周礼》一文中,详细考察《周礼》的语法、封国之制、畿服之制与周制的差异后推论说:“我认为《周礼》一书是东迁以后某氏所作。作者得见西周王室档案,故讲古制极为纤悉具体。但其中也增入了作者自己的设想。例如封国之制、畿服之制一类的东西,就是作者自己设想所制定的方案。这个方案,具有时代特点,不但西周不能为此方案,即春秋战国时人也不会作此方案。原因是春秋战国时,周室衰微已甚,降为二、三等小国,当时不会幻想它会复兴。而在西周的历史条件下,则不可能产生这样的设想。”
王宁等在《评析本白话十三经》中认为:“《周礼》一书是在周王朝东迁以后,即在东周平王至东周惠王之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676年)产生的,作者极有可能是管理档案材料的官员。书中所反映的周制,当是西周初期尚未改制,也就是沿用殷制时的周制,同时又有不少内容是作者的设想。”该书还指出,《考工记》本是另外一部书。书中云:“秦之无庐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又云:“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秦封于周孝王时,郑封于周宣王时,则《考工记》书必在西周孝王和西周宣王以后出现。《南齐书》里记文惠太子萧长懋镇雍州时,有盗发楚王冢,得竹简书,青丝编,凡十余编,以示王僧虔。王僧虔曰:“是蝌蚪书《考工记》。”据此可知,《考工记》也绝非秦朝以后的人所作。
4.作于春秋说
当代学者刘起 [缺字] 搜集《周礼》以外的所有职官文献,又采用郭沫若《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的金文官制材料,写出《两周战国职官考》一书。据此研究成果,他在《<周礼>真伪之争及其书写成的真实依据》一文中说:“《周礼》一书所有官职资料,都不出春秋时期承自西周的周、鲁、卫、郑四国官制范围。”“所以《周官》一书,最初作为官职之汇编,至迟必成于春秋前期。”王雪萍《<周礼>饮食制度研究》认为,《周礼》所叙述的各种制度,主要反映的是西周中后期的典章制度,成书过程中也受春秋时期多种思想观念的影响,由此判断“它成书于春秋时期”。
5.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及其弟子为写定者说
谢祥皓、刘宗贤在《中国儒学》中认为,《周礼》是周代典章制度的集结与规划,是周公经国治政的产物,“即使不是周公亲自制定,也必然是在周公的主持或指导之下完成的”。“不论今存《周礼》究竟写于何时,在周公时代必定已经具有了它的雏形。”其结论是:“今存《周礼》乃形成于周公,写定于孔门,传世于刘氏父子。”即《周礼》的最终写定年代当在春秋战国之际,最终写定者可能是孔子及其弟子,刘歆使其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唐镜、刘庆华亦认为《周礼》规模宏大,应是周代典章制度的集结与规划。其中既有对夏、殷两代礼制的承袭,又有对周代礼制的改造或新定,更多的则是理想的规划或设想。其写定或当在春秋末到战国时。其书只能是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门弟子所作。而其最后面世,确实经过了刘向、刘歆父子。此说可谓折衷之说。
6.成书于战国说
此说始于东汉的林孝存(即林硕,或又名临硕,《后汉书·郑玄传》作“临孝存”)和何休。据贾公彦《序周礼废兴》所述,林孝存认为《周礼》是“末世渎乱不验之书”,故作《十论》、《七难》以排弃之。东汉何休认为,《周礼》是“六国阴谋之书”。“末世”、“六国”皆指战国时期。汉儒张禹、包咸,唐朝赵匡、陆淳,宋代刘敞、欧阳修、苏轼,明代季本,清代崔述、皮锡瑞均信从何休说。皮锡瑞指出,《汉书·艺文志》有“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帝时得其乐人窦公,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的记载,由此并根据其他一些记载,认定六国时已有此书。今人郭沫若、范文澜、钱穆、顾颉刚、杨向奎、黄沛荣、金春峰、沈长云、李晶等亦持此说。
此说在具体早晚分期及作者地域等问题上,又有异说。如,沈长云、李晶通过对春秋时期列国官制的清理,并以之与西周官制及《周礼》所记载职官系统仔细比较,发现春秋时期官制无论在整体格局上还是各职官的官称、具体职掌上,都较西周时期更接近于《周礼》,故他们判断《周礼》的成书年代不会早于春秋末叶,或当在战国前期。顾颉刚、杨向奎二位先生把齐国文献《管子》与《周礼》对照,从其什伍组织、授田制度、“足甲兵”的法令与《周礼》所记相似中,断定《周礼》为战国时期齐国人所作。金春峰则认为《周官》是战国晚期、秦统一之前秦地学者的作品。沈长云、金春峰等学者,除注重对文献进行稽考外,还采用了金文、出土秦简等新出土文献材料,这一研究亦具有方法论价值。
按,《周礼》成书于战国说,是目前学术界比较通行的观点。笔者亦赞同《周礼》成书于战国说,而其成书于早期抑或晚期,作者的具体国别,则可作进一步讨论。
7.成书于秦朝说
南宋魏了翁在《鹤山文钞·师友雅言》中认为,《周礼》为“秦汉间所附会之书”。清代毛奇龄在《经问》卷二中云:“此书系周末秦初儒者所作。”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断言:“这书总是战国、秦汉之间,一二人或多数人根据从前短篇讲制度的书,借来发表个人的主张。”陈延庆《周礼成书年代的新探索》认为:“《周礼》制作年代的上限,不早于商鞅变法。……它的下限也不会晚于河间献王在位之时。……《周礼》成书年代的最大可能,是在秦始皇帝之世。”史景成《周礼成书年代考》认为,《周礼》作于《吕氏春秋》以后、秦统一天下之前。
8.成书于汉初、专人写成说
今人彭林持此说。彭氏《<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对传统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他为摆脱传统的注重考证的研究方法束缚,着眼于《周礼》思想体系的研究。他未从考证《周礼》中职官、制度、文字形态、语言风格入手,而从把握全书的思想体系出发,详细剖析了《周礼》的治民、治官、理财、阴阳五行思想及其国家政权模式,认为该书主体思想具有由儒、法、阴阳五行思想三家紧密融合“多元一体”的基本特征,吻合汉初追求思想多功能的时代需求,断定《周礼》当成书于汉初高祖和文帝之间,且出自一人之手,“成书的下限,当不得晚于文景之世,即道家思想尚未成为主流派之前”。
按,凭借一人之力,要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礼制作全面系统的规划是困难的,同时《周礼》书中多有互相抵牾之处,出自一人之手的可能性不大。《周礼》表现的思想固然与汉初吻合,但其在实践中的表现与理论形成、思想源头与其盛行时间之间,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追溯其源头,汉初盛行的哲学思想,当在几百年前就早已存在。并且该书是由古文而非汉代隶书写成,故不太可能成书于汉代。此外,撇开传统的考证方法,单纯从书中的思想进行推论,也难以使人信服。
9.成书于西汉末年、由刘歆伪造说
此说始倡于南宋胡宏,其直接目的是借此反对此前北宋王安石援《周礼》变法的观点。胡宏在《皇王大纪论·极论周礼》中认为,刘歆伪造《周礼》,是为“附会王莽,变乱旧章,残贼本宗,以趋荣利”,故“假托《周官》之名,剿入私说,希合贼莽之所为耳”。南宋洪迈,清代万斯大,近人康有为、廖平、钱玄同,今人杜国庠等,均持此说。如万氏认为,《周礼》官制过于冗繁,赋税过于苛重,与先秦文献所载多有不合,当是后人伪作。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说:
至《周官》经六篇,则自西汉前未之见,《史记·儒林传》、《河间献王传》无之,其说与《公》、《穀》、《孟子》、《王制》、今文博士皆相反。莽《传》所谓“发得《周礼》以明因监”,故与莽所更法立制略同,盖刘歆所伪撰也。歆欲附成莽业而为此书,其伪群经乃以证《周官》者,故歆之伪学此书为首。
刘歆伪造《周礼》说在港台地区比较流行,如徐复观《周礼批判》、侯家驹《周礼思想渊源》等均从此说。徐复观在《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分析了《周礼》一书的思想线索及其背景后,认为此书受到《管子》、《大戴礼记》、《淮南子》以及董仲舒、桑弘羊等人的思想影响,由王莽草创于前,刘歆整理于后,是表达他们政治理想之书。
按,此说不可信。早于刘歆的《大戴礼记·朝市》已记载《周礼》中“大宗伯”、“典命”、“典瑞”、“大行人”、“职方”等职文,刘歆不可能疏忽到有文献材料在前而后伪作的程度。况且《周礼》中有关礼仪的记载,也与当时流行的《仪礼》、《礼记》多有不同。如若《周礼》系刘歆伪作,何以不弥合这些裂缝,而授人以柄?
要之,关于周礼成书年代与作者问题,聚讼纷纭,至今仍是学界讨论的重要话题。相信随着新材料的出现、学界对古书成书过程、作者概念等问题认识的加深,人们将会获得更为符合历史实际的认识。综合考量,当以“《周礼》成书于战国”说较为稳妥。